去潮汕觅食的人一波又一波,却唯独错过这种
潮州是个去不厌的地方,整座城市对吃,都有种执着的讲究。
每次去,总能收获新的好吃食物。这一次,是竹笋。
五月的潮州天气已经闷热,笋刚刚冒头,在饱食了牛肉火锅、各式粿条和深夜排挡之后,一餐嫩如豆腐的潮汕竹笋,依旧让人,难以忘怀。
以为江南的春笋鲜,却哪里比得上潮州的竹笋水、嫩、甜
五月整个潮汕海域开始禁渔,没了新鲜生猛的本港海鲜,却依旧勾引人前往。
毕竟好吃的太多,而这其中,竹笋往往被外地食客忽略。
天渐热、笋渐好,初夏雨后,竹笋开始冒头
潮州最好的笋产在江东,这种麻竹笋以肉质细嫩、松脆爽口、味道清甜著称。
而江东竹笋又以蓬洞乡最出名,我们去了当地的竹林,紧靠韩江,沙地土质,引江水灌溉。
水好土松,养出来的笋才能够个大鲜嫩,没有渣
竹林附近有许多吃笋宴的店家,大招牌树在路边。
「我们吃哪家呀?」跃跃欲试地问。
「回市区,带你吃家特别的。」朋友说。
哇哦~赶紧出发!
车开到潮州近郊一个叫古美的小村子。
到这家老董火锅,咋一看,还以为是鸳鸯火锅。
问老板要了名片,收好,大众点评上找不到
到早了,就在厨房外面转悠。看着店家准备食材。
老板娘在大桌子上把碗齐齐摆开,依次加入七种调料:
芹菜、葱花、香菜、榨菜、炸黄豆、炒过的花生、自己熬的辣酱
看到切好泡在纯净水里的笋。
老板下午去笋园收来,从离土到上桌,不超过四个小时。
这白白嫩嫩的笋到底有多好吃?内心熬得痒痒的,想吃!
一直等到下午六点,西晒的太阳下了山,饭局才正式开始。
大排档里里外外将近二十桌,全都坐满。
一块空地搭起大棚,摆出台面种上树,大家热热闹闹喝酒吃菜,一不小心还会碰到熟人
率先上桌的是一个鸳鸯锅。
一半辣,用来下鱼头,另一半是熬好的鲜笋鸡汤,今日主角。
鸡汤下锅,气势都不一样
夹出两块笋,放进碗里:
然后一勺鸡汤:
汤鲜香辣,七种调味加持一下子冲开味蕾。
刚开始汤还不算特别浓,搭配调料一块儿喝,提振精神
主角当然是笋,麻竹笋含水量高,入口非常水嫩,没有笋的涩,而是一股子甜,还有独特的清香。
想用水灵灵来形容这一口笋
等汤再煮上一阵,换一个干净的碗,此时鸡和笋的鲜味都融入汤里,可以好好喝一碗清汤。
细细嚼鸡肉,唔,有鸡味。
喜欢潮汕,因为这里有食物本来的味道。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菜有菜味
另外一半的辣锅会下用辣油腌制过的鱼头:
厨师会提前给鱼头一层一层刷上辣油,手势温柔,腌制入味
鱼头在麻辣锅里炖烂,辣里带着鲜,吃起来满嘴胶质。
嚯,谁说潮汕人不懂吃辣的。
不能错过的还有略微煎过的笋饺,他们家没有用潮州传统的米皮笋粿,而是用了面皮的笋饺。煎过之后呈现焦黄色,每个都鼓鼓囊囊的。
馅料里有笋粒、虾米、香菇丁和猪肉末。
咬一口,笋的甜和各种食材的鲜交融在一起。
再加上炸过的碳水,内心非常满足。
山珍与海味,可以说很配
说是火锅,其实没有点任何涮菜。
潮州朋友出马,点了整整一桌??绿叶菜??
每一样都各有风味,是种类不同的——甜。
此行被潮州人剥夺了点菜的权利,乖乖坐在旁边等吃就好,也很开心
佛手瓜苗,当地人叫龙须菜。
在菜篮子里的时候,就鲜嫩可爱:
和肥瘦相间的猪颈肉一起炒,嫩!
猪颈肉用来炝锅,肥肉部分的油份被逼出来,口感香脆,根本停不下筷子。
丝瓜花朵朵都挑选过,要选大而水嫩的,炒的时候放点猪肉末增香。
咬下去是一口清甜的汁水,喜欢吃花花~
当地人还拿这种花滚汤,据说也很好吃
宽叶沙地韭菜,喜欢吃韭菜的朋友表示,韭菜味没那么重,但很甜:
炒麻叶是当地人常吃的蔬菜,入口微苦,仔细嚼,有回甘。
加上蒜粒和黄豆酱,一盘蔬菜也能活色生香。
每盘蔬菜都炒得镬气十足,嫩且没有渣,据说,这是一盘潮州蔬菜的基本素养
吃饱鲜的,另一个胃启动,举手说想吃甜的。
于是先上了一盆水瓜烙,煎得香脆,表面撒上手工粗糖:
水瓜化在粉浆里,糖在舌尖陆续融化,甜和脆在嘴里一起跳舞。开心得眯起眼睛~
嗜甜星人还贪心地又点了一份糕烧双色。
糖浆、葱油、地瓜、芋头,就是喜欢潮州人这样甜甜咸咸的搭配。
滴着糖浆的地瓜,现在回看图片还会流口水。
这就是潮州的好呀,一家不起眼的排挡里,食客和厨师一起磨合多年,把食物最好的样子呈现出来。配合默契,心照不宣。
啊!又想再去潮州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z/1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