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苍溪名山龙亭山

多年来,我们走遍了苍溪大部分地方,对苍溪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苍溪的众多大山中,最险要的要数龙亭山了,其次是小龙岗、望天观、凤峨山等。龙亭山,属九龙山脉东支,位于苍溪县东北漓江镇境内,距县城65公里,居宋江之滨,北接新观,西望三川,东邻石灶,状似织梭,山顶开阔,主峰海拔米。据传山似巨龙,山垭建有一亭故名。西北向之余脉与九龙山相连,为古军事要冲铁山关。

  四年前,我们一行曾到过漓江镇龙亭山顶,医院遗址进行过探访,将探访经过发表在“百度苍溪贴吧”等网络媒体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网上搜索“苍溪吧龙亭山探秘”可见原帖)。后有网友跟贴说,我们去的仅是龙亭山的一部分,还不全面。由此我们打算再登龙亭山,可这一等就是四年,直到近日才有机会再登龙亭山。

  摄影:王雄姚雪王永培王荣才王咸文

  向导:苏芪贺兴松崔显明

周末,我们早上六点半出发,九点左右来到龙亭山下。农家的水田里有一部分已栽上了秧苗,而四年前来这里时正是收割稻谷的季节。

还记得四年前的泥结石路面上,长满了杂草。而今,平整的水泥路几乎硬化到了最高居住人家的旁边。

凤峨村是我朋友苏芪的老家,他这次陪同我们到龙亭山,先带我们到住在这里的他大姐家。了解意图后,苏大姐给我们找来非常熟悉山里情况的贺兴松给我们带路,自己则在家给我们准备午饭,要我们早点回来赶上吃饭。

路边一位老人正在扯草药,四年前我们也见到过她,四年后她的身体还是与当年一样硬朗。

路边一户人家的一架猕猴桃。

向山里出发了。一人家的道路边生长着很多茴香苗,这个可是炸面疙瘩的好食材。

山下的一户人家。

经过这户住在最高处的人家时,苏芪的大姐夫崔显明也赶来给我们帮忙了。

仰天望去,龙亭山耸立在我们头顶,山势陡峭。

慢慢向山上进发,边走边拍。

老贺在前面用砍刀开路。

老崔帮我们背摄影包和扛无人机箱。

行进在小路上的队伍。

边走边拍,收获颇多。藏在树叶下的小虫子。

蕨菜嫩苗,想必很多人都吃过蕨菜,但这个品种好像是不能吃的。

蝶恋花。

肉肉虫?才不是哦,就是叶子的杆杆,不知道为什么长成虫子的模样了。

野生的花儿,有点像吊钟,比你家阳台上的花儿漂亮吧?

一种藤蔓上长出的花儿,花骨朵有些像成熟的果子。

好看吧,小昆虫的茧。

小白花,不知道名字。

草莓?不是的,我们叫它鼻血果儿,据说吃了要流鼻血,其实不会的,吃起来有嫩甜味,水分多,应该是草莓的近亲。

只觉得好看就拍下来了。

橡子碗儿。

一个小时多后来到山脊上,往下一看,可害怕了。

这里宽厰,合个影,休息几分钟再前行。

从一开阔处往远处看,山下是龙亭村,对面山上是凤峨村和玄坛村。

山下的人家。

对面山上的唐家洞。距离太远,加之雾气重,照片效果只有这个样了。

玄坛村。

玄坛村背后的四坪山,也是相当的险峻。

位于龙亭山与凤峨山之间的长征水库。

山下的田园风光。

休息片刻后,医院出发。

山林长的太好,即使砍刀开路后也只能从灌木丛下钻过去。

长年没人进出山林,几乎没有了路。

林中有许多野生映山红,只可惜花期已过。

偶尔见到了几朵还没凋谢的映山红花儿。

老贺说,这个叫金刚藤,也叫龙须菜,很好吃的。

树树菜我是吃过的,但没见过长在什么树上,老贺说这就是树树菜,只是长老了,不能吃了。

这又是一道山珍:刺龙包,长在满身是尖刺的一种灌木上,开春时,采其两三寸长的嫩芽或炒或凉拌,都很好吃。

一株小苗上的红果果。

我见过很多菌,但这种还是第一次见到,样子有些邪恶,估计有毒。

长在枝杆上的果实。

许多种子将树枝包裹起来。

小树上的空鸟窝。

枝条上的泡泡,据说是蛇吐出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路难行,行路难。

山坡上长满了蕨草。

没路的地方,只能这样了。

医院的一口井。林子里长着许多大的野生核桃树和野生猕猴桃藤。

由于海拔较山下高出很多,这里的野生核桃果还很小。

这是在山下拍到的野生核桃果,看到差别了吧。

山下拍到的家核桃果。呵呵,科普了。

哈哈,意外捡到一个野生核桃。

山下的家猕猴桃里都有乒乓大了,而这里的野生猕猴桃还正在开花。

野生猕猴桃的花儿样子也不一样。

医院的庄稼地,现在除了杂草,就是树了,能看到人为留下痕迹的,只有当年栽种的洋槐树、李子树、杏树了,还有人工的石梯、小道。

我们跟着老贺来到水井旁,水井早已被倒覆的枯树掩埋起来了。

费了许久功夫,老贺才将水井周围清理出来。老贺说,他年轻时经常到这里来,与这里的医生病人都很熟悉,医院在这里的挑水,还帮医院干一些其他活儿。

从水井处往上行两百米后,医院。可惜医院已经多处坍塌了。四年医院,后来才知道我们当时仅到了病人的生活区。

进入医院内。

这座医院是一座四合院平房。

院子里长满了杂草。

医院一角。

房顶垮塌。

院子里的乒乓台。

许多柱子上画有不同风格的仕女图,画工还不错,估计是当年的医生画的。

墙上有“以苦为荣”、“艰苦奋斗”、“请讲卫生”、“山清水秀”等字样。柱子上有“学习理论反修反帝”、“继续革命永不停步”、“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紧跟华主席。。。”等标语。

研读当年留下的模糊字迹。有“再见龙亭山”、“祝君好”、“登高公社”等。

墙壁上三十年前的一张年画。

老贺给我们介绍当年这里的情况。他介绍说,麻风病医院建于年,高峰时期有医务人员8人,病人60多人,医院。

四合院后三米高的台阶上,是以前的药房。

多年日晒雨淋后,药房几乎全部坍塌。

没有坍塌的部分也成了随时可能倒掉的危房。

户外街沿上的灶台。

老贺给我们讲起了当年这里的情况。他说,当年这间屋子住的是一个有名的军医,医术高超,是医院里的核心人物,人称“刘大汉”,真名刘永仁,曾经是国民党少校军医,后医院撤离,回到县城麻风皮防院。

灶台上留有一小段未燃完的蜡烛。

墙壁上吊挂的一节竹子,有谁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呢?

墙上留下的14年前的一张年画。记得我家里以前也张贴过这张画。

另一墙上的“三圣像”,我在医院及病人生活区都发现有一些这样的三圣像图片,是信奉基督教的人供奉的,也许是当年这里的人们与外界往来少,没有外界资讯和娱乐活动,便以信奉宗教的形式来填补精神的空虚吧。

室内散落的药瓶。

墙上的统计数据。

简易的地板凳,另一些房间内还有一些石凳。

病人取药的窗口。

与四年前不一样的是,这次我们携带了小型无人机进行航拍。如今的医院遗址航拍图。

再俯视拍摄。

再升高一些,还能看到病人生活区的院子。远一些的山嘴为望乡台。

让无人机再飞近几百米,望乡台的险要地形更加明显了。

向漓江场的方向拍摄,这山顶像不像农村地里的红苕厢呢?

早已过了午饭时间,山下的苏大姐打电话催促我们吃午饭,我们好不容易来一趟,少吃一顿饭没什么,拍照片更重要。

从医院后的台阶上去,离开医院区。老贺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有发电机,特殊时候才能用,在附近的一小平坝上还放过几次映电影。

前往病人生活区的道路上。老崔帮我们又背包又提箱子,已经很辛苦了,加之穿的短衣短裤,身上还划了道很多血痕,我们很是过意不去。

途中遇一花蛇,肚子中间胀鼓鼓的,行动迟缓,可能刚刚吃了青蛙或老鼠。

来到病人生活区,四年前人还能从容通行的小路,现在也得用砍刀开路才能通过了。

门外的一棵杏树上孤零零地挂着几个青涩的杏子。

再次进入院内,看到的景象比四年前更加荒凉,不仅杂草从石板缝里疯长出来,几棵洋槐树也长到了四五米高。

一些房顶也在这四年中坍塌。

一株猕猴桃苗倒是长势良好。

来到另一间房里,从前完整的房子也坍塌了一半。

这是一间厨房,风箱的青㭎木拉杆中间部分已被磨损得很细了。

从垮塌的墙壁处可以直接拍摄到院外的大柏树。传说这棵大柏树因年岁太高已成精,若有人被缠住就会久病不治,人们来到这里向树干钉入门头钉,被缠的人就会康复。这棵树因长在山脊上,树高枝荗,在周围几十公里范围的高山上均可见。

这次到来我们还发现院子后面还有一些房间。

老贺告诉我们,修病人生活区的地方早年有一座庙,医院和病人生活区的房子也是用了一些拆了庙的材料修建的,比如这些木柱、石赏墩等。

一张帖在墙上的美女年画,颜色尽失,已看不出年份了。

墙上的“麦乳精”商标,这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端补品啊。

病人住房门上的编号。

房间内的灶台。

窗台上的瓷盅,还插有数根棉签。

病人生活区航拍全景图。

高空航拍图。

从病人生活区出来,向望乡台出发。由于山顶土层较薄,乔木稀少而低矮,大都为灌木。

再次进入密林。我们一行中有不少人摔倒,幸无大碍。

草比人高,这是真的。

约一小时后,来到了传说中的望乡台。

在当地的传说中,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这里看自己的家最后一眼,然后喝下忘魂汤离去,这个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

站在望乡台一端看到另一侧的悬峰寡岩,令人不寒而栗。本人因恐高一下子心跳加快,头晕目眩,手脚发抖,甚至有呕吐感,忙退到宽厰一些的地方。

一行中也有胆大者,行至悬崖边一览奇观。

此行不易,拍照留念是必须的。

山下为新观乡玲珑村。

我们到来的时候正值收水栽秧的季节。

望乡台山下有一条土鲤通往新观的公路。

望乡台山对面的梯田,层层叠叠,倒是好看。在地图上查了下,这里叫梁家坝。

将无人机放上天空,从不一样的角度拍摄。

再远一些看,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太险要了,乃至看到在航拍监视器中的图像,都能令人心惊肉跳。

飞行至米外拍全景。

再飞行到望乡台的另一端拍个全景。

本打算再飞行到更远更高的地方进行全景拍摄,天空出现了两只老鹰,一直在无人机附近盘旋,恐遭袭击急忙将无人机收回。

航拍到的龙亭村、玄坛村及龙垭等村。

航拍到的龙亭村、凤峨村及玄坛等村。

从望乡台下来,老贺要带领我们去看山顶堰塘的排水隧道。路过一石岩处休息。

我原以为所谓隧道其直径可能也就一米左右,到了隧道口一看,原来是一条有两米多高的隧道,这么大的排水隧道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这条隧道长约百余米,与山顶堰塘同期修建,建成于年左右。

从隧道处出来向山下出发,老贺告诉我们,这里有一观音洞,不去看看太遗憾了。

近年来,因农村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几乎无人上山,加之树木用途减少,很少砍伐,以及燃料需求少、化肥取代农家肥等因素,山林已达到密不透风的状态,就连老贺这样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找不到原来通向观音洞的路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到达观音洞。

老贺和老崔坐下来休息。

通向洞口的石梯。

第一层岩洞,距地面约七米高。

二十多米高的石壁。

来到第二层石洞,距地面近十五米高。

从洞里向外看,远处是凤峨山。

在洞口拍摄到的风景。

洞内贡台上摆放有数瓶清油贡品,还有一大捆贡香,来者可随意为菩萨加油点灯,或可抽取贡香相敬。

另一旁放有功德箱,参拜者凭心而捐,功德箱上有“建庙修路”字样。

洞内碑记序言,懂文言文的可看看:观音洞乃龙亭山之故有,芒与凤峨山相峙,数千年无瞻拜者焉,迄于民国十一年,神威大彰,祈祷多灵,于是朝拜者络绎不绝,已成胜境,香火O甲于唐家洞,然洞不其宏,O无立锥,而苏君斌儒,不惜重金,鸠工凿洞,俾仅宏,阔四搦,亦乐捐无吝,不日告成,予乃为之而序焉。(有两字难以辨识,用O取代)序言后有若干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

洞内泥土地面上有若干小窝,我们掏出一只“地牯牛”来。

通向第二层洞的石梯又陡又窄,中间还有一米宽悬空,木质栏杆早已腐朽掉落,上下均须小心从事。

下山途中有大片野生核桃林,长势茂盛。

钻出丛林,来到开阔地,又见大片野生金银花。

半个多小时后,终于下山完成龙亭山之行。

下山来到苏大姐家,已是下午六点多钟,大家又饿又累,精疲力尽。

苏大姐忙端上热在锅里的饭菜。

十多个小时没吃饭,又走了一天的山路,我们也不再客气,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饭后,天色渐暗,我们道别返程。近九点回到家里,都倒头就睡,两天后体力才恢复到正常状态。

特别鸣谢:苏芪,贺兴松、崔显明及家人。

本公众   本团队于年创办“苍溪图库”纪实网,目前网站拥有数万张图片,年平均访问量60万PV以上,成为本土知名网站。

  为实时发布苍溪最新图片,团队于年8月开通“苍溪纪实”公众   这只团队由一群摄影爱好者组成,创作时间靠业余、创作经费靠自筹,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最擅长的方式为苍溪贡献着最大的力量。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s/5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