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海洋之上,探秘海洋藻类世界
5月18日至19日,汕头市中小学生年南澳海洋实验站“海洋藻类科学考察”研学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序幕。参加本次研学活动的,有来自汕头市各中小学的学生近人,前往汕头大学南澳临海实验站、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展馆开展研学之旅。
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研学路上,同学们会有怎样的新探索、新发现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01
海洋藻类科普讲座
研学的第一课,同学们走进了汕头大学南澳临海实验站聆听实验站站长陈伟洲的藻类科普讲座。通过一张张生动有趣的藻类图片,陈站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南澳岛大型海藻资源状况、大型海藻研究资源开发、以及龙须菜的栽培研究利用等相关知识。
▲海洋藻类科普讲座
同学们好奇地向陈站长问道:“不同的藻类都有哪些食用和药用价值呢?”陈站长回答:“如今的藻类植物已被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法面面,目前已有70多种海藻可供人类食用......”
通过陈站长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原来,海藻的药用价值已有悠久的历史。英国人食用紫菜来预防长期航海中易患的坏血病;罗马人用海藻来治疗外伤、烧伤和皮疹;中国和日本也早就用海藻来治疗甲状腺肿大和其他腺体病......陈站长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新知识的大门,同学们纷纷被陈站长的讲课所吸引,完全沉浸在海洋藻类的世界之中。
▲海洋藻类科普讲座
02
亲近大海
探秘海洋藻类生物
科普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因为接下来,他们将乘坐考察船出海,前往渔排进行海上海洋藻类样品采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鱼排上,老师带领同学们用专业的采水器对两米深的海水进行取样。当水样采集完成后,老师将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仪(YSL)的探头小心翼翼地放入取好的海水样品中。此时,海水的PH值、盐度、温度、溶解氧含量等数据一下便显示在仪器的面板上。同学们纷纷拿起笔,记录下采样数据。
紧接着,老师又对表层的海水进行取样,当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仪监测出表层海水的数据时,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两米深的海水和表层海水数据并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海水取样讲解
海水取样
仪器检测海水
数据记录分析
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同学用取样瓶对不同深度的海水进行采样,在阳光下对海水的水质和颜色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对比;有的同学则将水样瓶放到鼻尖细心地嗅了嗅,试图分辨出海水不同的味道。
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在网上查阅资料,同学们终于发现:原来,海水中不同的水层,会因为光照等因素的不同,使得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也各不相同,想要更加全面地监测海水以及海藻养殖状况,就需要采集不同水层的海水样品。
“探究、思考、学习”,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收获了很多新的发现。
紧接着,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生蚝、龙须菜、鲍鱼等专业养殖场所,并进行海洋藻类样品的采集。来到生蚝养殖场,老师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生蚝的多种养殖方法,其中包括:插竹养殖、底播养殖、条石和立石养殖、垂下养殖等,并带领同学们来到各个养殖区,亲身体验了生蚝养殖方式的不同。
而在藻类养殖场,细心的同学很快发现了一片很大的海藻,形状像一叶小船,比一般的藻类长出很多。同学们不禁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海藻可以长得这么大?以前的原始人会用海藻来做衣服材料吗?”大自然里的一切,带给了同学们无数的问题和遐想。
▲观察并采集海洋藻类植物
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研学,让他们真正意义上地走出了书本的课堂,原来学习无处不在,不止课本上单一的文字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实物图片,也不只是老师口中的描述,而是如此地鲜活与生动。这一切真实的体验都让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想去触碰,去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03
进行藻类标本制作
▲藻类标本制作
下午,同学们带着采集到的藻类素材走进标本制作实验室,学习制作藻类标本。听着老师的讲解,大家纷纷摩拳擦掌,准备亲手实验一番。
在标本纸上,同学们纷纷将采集来的藻类素材摆放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有的同学将细长的龙须菜一条条地平铺在标本纸上,“画”出了车辆的轮廓,紧接着又将厚实的海带小心翼翼地切割成圆形,充当车子的车轮,最后用紫菜为车辆进行了一系列装饰.....经过同学认真地创作,一辆由海藻“画”出来的小车终于完成啦!
叠放硬纸板
摆放藻类素材
盖上吸水纱布
捆绑标本夹挤压水分
虽然实验室里弥漫着海藻的腥味和实验室特有的气味,但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都丝毫不受影响,他们专注、仔细、严谨,每个人都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学会整个制作过程,做出最完美的藻类标本。
04
走进藻类
生物培养室
走进藻类生物培养室,里面丰富的藏品令同学们大开眼界,微藻、坛紫菜丝状体、长紫菜丝状体等,多样的藻类植物让同学们应接不暇。老师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了藻类植物的分类以及藻类植物的培养方法。
观察紫菜培养
观察长紫菜丝状体
一些细心的同学在观察江篱组织时还发现,虽然不少培养瓶上都标注着“江篱组织”,但它们的形状和特性却完全不同,同学们好奇地向老师提出了疑问。
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在培养江篱组织时,可以通过江篱组织培养箱来模拟它在海水里生长的温度环境。而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江篱组织也会出现不同的特性,比如:江蓠的外形多呈圆柱状,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少数江篱种类也会呈扁平或叶状,且体高由几厘米到1米以上、分枝疏密均不相等。
▲同学们对藻类特性进行记录
05
走进藻类
观测实验室
而在藻类观测实验室,同学们则体验了不同藻类的细胞玻片的制作与观察。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左手拿着镊子,右手小心地握着刀片,轻轻地将龙须菜的一小块薄片切取下来,并用镊子夹放在载玻片上。接着,同学们拿着滴瓶往载玻片上轻轻滴了点水,让龙须菜的薄片能够微微漂浮起来,再盖上盖玻片,轻压,最后通过显微镜,便能清楚地看到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细胞了!
▲制作藻类细胞玻片
实验中,还有不少的同学发现,在盖盖玻片的过程中,玻片容易产生气泡,影响细胞的观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进行了多次尝试,并在网上查阅资料,寻求完美的解决方法。
经过多次实验的探索,同学们终于发现:原来,在盖盖玻片的时候,需要用摄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边缘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进行藻类细胞观察
整个实验过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和科学家的心细,不仅培养了同学们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更培养了他们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06
采集艺术创作素材
走出观测实验室,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海滩。这里是采集贝壳的天堂。退潮的海水将各色各样的贝壳“遗忘”在了沙滩上,有白丁蛎、合浦珠母贝、箱形扇贝、多棘海菊蛤、洁海菊蛤等等。
▲贝壳采集
同学们兴奋地尖叫,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批走下海滩。“这个贝壳好漂亮,是红色的!”刚听一个同学说完,另一个同学就搬开了一块石块:“快看,快看,这块石头下有好多的贝壳呢!”同学们全都聚了过来,“看看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同学们四处寻找,期盼着能够挑选到自己心仪的贝壳。
经过精心的挑选,最后每个人都有了满满地收获。这些精致美丽的贝壳,将被同学们用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海洋贝壳艺术品。
07
走进广东南澎列岛
海洋生态展馆
研学的最后一课,同学们来到了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展馆。在这里,琳蓝满目的生物标本,包括:翻车鱼、海鲸、海龟、海豚以及有着蓝色血液、现已绝种的鲎等标本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它们像是海洋变迁的见证者,为同学们诉说着海洋的点点滴滴。
▲观看海洋生物标本并记录
生态展馆的馆长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华白海豚的头骨,并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华白海豚的坎坷一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因捕捞活动、水质污染、港口航道建设、海底隧道爆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正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物种延续面临严峻挑战。
同学们静静地听着馆长讲述,一边感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真的是太重要了,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整体生态平衡。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一眨眼,研学旅程来到了尾声。同学们回味着这次研学学到的知识和难得的学习体验,纷纷表示,这样的学习之旅真是太有意义了。方式别样有趣,学习过程又特别地轻松与愉悦。
接下来,同学们还将进行标本画PK赛以及海洋贝壳艺术品分享。而这一次的研学旅程,也将成为大家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起点,让我们预祝他们今后的科学之路能够越走越远吧!
-END-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治白癫疯最好的办法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s/1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