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八大碗
我是70后,七岁之前一直在河北农村老家,想来已是近40年前的事情了。那段时光虽然贫苦,对我来说却如金子般宝贵,因为那里有我再也回不到的过去,还有我再也见不到的人,世间事也都莫过于此吧,因为无法得到而显得弥足珍贵。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呢?泥土的街道,泥土的墙,泥土的院子、泥土的房!夏天的时候翠绿樱红倒是好看,到了冬季,想想吧,到处是泥土的颜色、残垣破壁、萧瑟凄清,这就是家的颜色!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勉勉强强可以温饱,甚至尚不能温饱,吃的、穿的都不像样!我记得那时候我穿的是妈妈手工缝制的布鞋,夏天常常光脚走路,秋天再穿上春天的鞋子,已经挤脚了,凑合到了冬天,可以穿上妈妈新缝制的棉鞋,家里人口众多,每个人有一双鞋就把妈妈累够呛了,所以,下雪的时候,就算鞋踩湿了,也只能凑合着穿,在记忆里,我的脚丫子在冬天就没有热乎过,以至于到现在,每到冬天,脚丫子仍像冰棍儿一样,这可能就是从小留下的体寒症状吧。那时候我们吃的是什么呢?麦子基本上都交了公粮了,平常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玉米饼子、棒子面粥,偶尔吃一回馒头和饺子,那时候蔬菜也很少,因为农田还没有包产到户,土地属于集体,农民们就像上班一样,按时出勤,按劳动量记工分,按家里人口数分配食物。作为一个小孩子,我们就干点儿跑腿儿的事,傍晚的时候,各大队里会敲钟,家里人就竖起耳朵听一下钟的声音辨别一下方向,才能知道是几队在敲钟,爷爷是1队的,庄稼地也离家近,钟声听得响亮,我们是8队的,大队离家远,庄稼地也离得远,钟声听起来也就悠远些。最喜欢听到一队的钟声了,妈妈就会告诉我,去领菜去吧!我高高兴兴地走到地里,对分菜的人说“一个人儿的!”,分菜的就会给我一指,地里已经大大小小的分了几十堆菜,都是按人数分的,我自然是走到最少的那边,从里面尽可能的挑显得比较多的那一堆拿走,其实一个人也分不了多少东西,比如大葱,也就三两根而已,我这个小娃娃轻松就拿回家了!爷爷经常对着家人说:“外人经常夸咱家小妮子可利索了,到了领菜的地方就说一句话:一个人儿的!还尽挑好的!”现在想想,小时候除了家里教的那句话,别的我也不会说啊!另外就是,因为家离得近,别人家都是大人去,就我一个娃娃去,人家觉得好玩,自然也就常常说起!
那时候,家家户户除了队里分的东西,其他一概是没有的,所以吃得也就惨了点!我家人口多,哥哥们和我叔叔又正值青壮年,吃得也多,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的吃,在食物少的情况下,最常用的招数就是往菜里放盐。那时候还有句俗语:庄稼汉想过年,除了辣椒就是盐!确实,这两样重口味的东西能减少蔬菜的使用量,是贫苦逼得人们不得以而为之的方法。给你简单介绍两个菜,你就明白那时候大家在吃什么了!韭菜糊糊和茴香糊糊,就是把少量的菜切成碎末,用一点点油和辣椒炝一下锅,然后锅里添水,用碗搅拌一些白面糊,等到锅开了,把白面糊糊放进去,不停的搅拌,直到糊糊熟了,多加点盐,就可以出锅了!说白了就是浆糊里加了点蔬菜末和盐。如此磕碜的菜肴,我们吃得还很香!现在想来竟有些泪目,我们是从什么样的年代里过来的啊!
冬天虽然看起来处处破败惨淡,但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冬天,因为离过年不远了!一年当中,唯有过年,才能吃到一些好吃的,大白馒头、大肉、待客时的蒸碗,简直就是到了天堂!
临近过年,村里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忙着办年货、采购,我们村比较大,隔4天就有一个大集,十里八乡的人都去我们那里赶集、买卖!农民们,一年到头不管过得多苦,过年的时候总是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过年的时候,集市的占地面积会达到平时的2—3倍,把村里主要的街道和村之间的公路都占满了,各种各样的衣服、布匹、针头线脑小杂货、食品、调料、蔬菜、小吃都来了!我们主要是去采买,有时也会在集上卖东西,过年家里都会杀猪,整头猪舍不得吃,就留下半块或四分之一,剩下的都拿到集市上卖掉!然后再买来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些平常根本见不到的东西,一到过年全出现了!什么海带啦、龙须菜啦、木耳啦、粉条子啦、红枣、五香粉、甜面酱啦都买回来了。妈妈会提前买黄米,在石头碾子上碾成黄米面,蒸成年糕。黄豆是用来磨豆腐的,那时候没有电器设备,磨豆腐都是在石磨上人工一圈一圈的推,我们家里人多,做的豆腐也多,通常是全家出动,轮番上阵,还得忙活整一宿!豆腐做好了,还要做炸豆腐、腌豆腐,豆腐渣也舍不得扔,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加上盐和五香粉,做成的豆渣饼子也好吃得不得了呢!
穷日子总会有穷的过法,就是尽一切可能地省!比如,过年炖大肉,家家户户都会选择在下午开始,一来是下午气温较高,水没有冻住,可以用来清洗大块的猪肉;二来,就是你懂得的事了!等到清洗完毕,已经到了傍晚,准备好其他的原料,猪肉下锅,天就擦黑了,人们各回各家,猪肉炖好就是晚上8点左右了,像我们这种小孩子,已经扛不住钻被窝睡觉了,就算煮好了肉,迷迷糊糊地尝一口,也吃不多了,这就是套路啊!如果改在上午进行,那么中午必然是一顿大吃,邻居来串门也要客气客气的,碰上不要面儿的,吃上一大块,够主家心里流血的了!
接下来该进入主题了,说说八大碗。铺垫了那么多,就是想要告诉你,那八大碗在当时是多么珍贵,多么香,多么来之不易,又是多么奢侈啊!八大碗是过年待亲戚的主菜,主菜之前是凉菜,先就着凉菜喝酒,等喝差不多了,热菜登场,然后是饺子,招待客人的排场有多大,就用凉菜热菜的数量来衡量,如八个碟子八个碗。可以做蒸碗的食材很多,炸豆腐、豆嘴儿、粉条、海带、大肉、灌肠、焖子、炸红薯、炸丸子、排骨、白豆腐……当然了,也不会再丰盛到哪里去了,毕竟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攒一桌子菜已经不容易了!做法都一样,碗底加点酱油、葱、姜和盐,加一些清水,把主料放在上面,放在大锅的篦子上蒸熟,灌肠、焖子、炸红薯是不用放底料的。热菜一出锅,香气四溢,虽说底料一样,但是各种食材的味道各有不同,吃起来也各有各的滋味儿。一大桌子菜,常常吃得剩不下什么。因为那个年代,吃顿好的不易,赶上了,就甩开腮帮子吃吧!但是又不能太没风度,比如大肉,虽然蒸的烂糊,入口即化,还是不能吃光,要给主家留下一些的。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套路,蒸碗用的大肉一定是选择比较肥的,而且切得块大,肉皮部分连着,不切断。上桌后,看着色泽红亮,很诱人,但是大口吃肥肉显得不太好看(那时候人们很馋,又不能让人看出来,大肉谁都想吃,却又不能伸筷子),所以这道菜通常还会留下来,招待第二天的客人。所以说人们为啥年年盼过年?因为即便是过了大年,也没有好好解过馋。
家里的大肉在处理的时候会分成几大部分:剁馅儿用的,腌肉用的,炒菜用的,蒸碗用的,炖菜用的。做腌肉的肉不用煮的时间太长,只要能用筷子扎动,就可以出锅了,一层层码放在小瓮里面,一层层撒上大盐粒,这样的腌肉省着吃,可以吃一个春天。还有那个猪板油,用来熬成雪白的猪油,炒菜炖菜香的很呢!熬油剩下的油渣也是好东西,舍不得丢了,就剁碎了,放在饺子馅里。
然后再说一下我吧,从小到大,家里每年杀猪炖肉,我从来没有在炖肉那天好好吃过一次,第一是时间总是赶上我睡觉的时候,另外就是,突然一下子闻到那么浓的油味,平常的馋劲儿就被赶跑了。炖大肉那天因为睡得迷糊、香味儿过重没怎么吃,过后就会自己找机会补偿回来。炖完肉的第二天,香味儿逐渐散去,我的味觉就开始恢复了,从那天开始的每一天里,偷肉吃就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了。要偷得不留痕迹才行,不然被妈妈发现,眼睛一瞪,够我消化很长时间的。油渣、小排骨、腌肉上面的瘦肉都是我喜欢的,通常是在外面玩一会儿,偷偷往厨房里转一圈,趁着没人发现,抓一点肉跑出去吃。那时候妈妈总是吓唬我们,说油渣是生的,因为没有炸透,大肉是生的,没有煮熟。我就一直纳闷,油渣在锅里炸了那么长时间,怎么会不熟呢?不管那些,依旧偷偷地吃!妈妈也会发现肉在减少,小排骨都不够蒸两碗的了。估计她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也很无奈罢了!总之,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吃,也该允许孩子们偷偷地吃吧!不得不说,肉偷着吃就是香!
这就是我记忆里永远喷香无比的八大碗,是那个年代的春节,那时的上等菜。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发地喜欢追忆过去,总会觉得从前的世界特别美好。以前爷爷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什么东西吃起来都没有从前的好吃,都是用化肥的缘故。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吧。如果从一个文人的情感世界里寻求答案的话,那就是,青春才是这个世上最美的味道!不然我怎么会,舍得现在那么丰富多样的食物,宁可穿越到贫苦的从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hq/1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