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运河为伴24位讲述者分享他们的运河故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及其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中国之声国家文化公园特别策划《江山壮丽我说大运河》,将邀请24位工作、生活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讲述者分享他们的运河故事。

运河码头诞生津味相声

天津历来是曲艺之乡,在网上大家给天津还起了个昵称叫“哏儿都”,说天津人的幽默得益于这里的相声。它和运河有着怎样深厚的渊源?为什么相声这门艺术在天津被发扬光大?让我们跟随天津市曲艺团相声演员辛曲,一起走进相声之都。

01:43

我是天津市曲艺团相声演员辛曲。

在表演中的相声演员辛曲(左)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地区,近代有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扎根成名,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说起相声和运河的关系,我个人理解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天津是运河南下流经的第一个城市,古称“九河下梢”。运河、海河汇聚于三岔河口,海河直流入海,运河顺流南下,民间素有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

天津三岔河口夜景

三岔河口是海运、漕运的必经之路,码头上商客云集、货栈林立。船聚集在这里,搞运输的、做生意的、运货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这里落脚,成为五方杂处的南北文化融合之地。大家来自各地,哪里的人都有,很多曲艺形式口口相传,在人来人往的码头上,有趣的故事也很多,自然而然相声作品就越来越多,相声这门艺术逐渐在天津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相声演员最初是站在人群中表演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登台演绎。那时候上船下船之间,人们常到岸上,进茶馆坐坐,歇歇脚,喝着茶吃着瓜子,来段相声、来段评书,或者欣赏一段鼓曲,看段杂技,久而久之成了天津人离不开的生活趣味和市井文化,也造就了天津人比较开朗健谈的性格。

不仅是艺术风格,天津的水土也孕育出与众不同的相声内容。我们喝的是河里的水,相声里说的也是发生在河边、海边的故事。就比如《报菜名》这段相声,有很多版本,从北京过来的《报菜名》跟天津的《报菜名》在贯口内容上其实是有区别的。

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

天津的马志明先生表演这段《报菜名》的时候,贯口到最后,“板鸭、筒子鸡”,他可是没有结束,后边还有一段。

相声《报菜名》贯口片段:烩长脐肚、烩南荠、盐水肘花儿、锅烧猪蹄儿、拌稂子、炖吊子、烧肝尖儿、烧连帖、烧肥肠儿、烧宝盖儿、烧心、烧肺、油炸肺、酱蘑饤、龙须菜、拌海蜇、玉兰片、糖熘饹馇、糖腌饯莲子、拔丝山药、拔丝肉、鳎目鱼、八代鱼、黄花鱼、海鲫鱼、鲥鱼、鲑鱼、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鱼、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红肉锅子、白肉锅子、什锦锅子、一品锅子、菊花锅子,还有杂烩锅子。

大家都听到了,这贯口到后边说了很多鱼。听这些内容,有很多河鲜、海鲜,这些都是天津人日常生活当中吃到的,《报菜名》也体现了天津的风味,更加接地气,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这样一来,作为天津的观众,生活在这里,就有体会,也有更强烈的反响。所以,相声在这里扎根,吸收当地水土的养分以后,它是有一些量变的。这种量变从现在的眼光看,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改良。

天津众多相声名家均在茶楼演出,品香茗、赏曲艺、听相声是天津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早年间有这样的说法,谁要想在相声界打响名声,就必须到天津。不管在哪里学艺,都得回天津,接受天津观众的考验。这是一种考试。

我生活在河边,以前经常在河边散步,这条河也给了我很多的创作灵感。生活在运河边的人和他们的故事都是比较鲜活和立体的,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这里的水滋养着这里的人,这里的水也滋养着我们的艺术创作,不断地推陈出新,让天津人留住家乡的记忆。

运河的水,联结着古今的异趣,深藏着生活在运河岸边人们的喜怒哀乐。它始终与这座城市的曲艺文化紧密相连,让各种植根在这里的曲艺艺术不断成长、传承,绵绵不息,生机勃勃。

中国煤矿文工团说唱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应宁:

天津是一座依河而建、沿河而居、靠河而生的“水旱大码头”,北方沿陆路,南方沿大运河的水路在此汇聚,逐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码头文化。

大码头、大城市,五方杂处、商贾云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在这片沃土上共同生活。再加上沿河而来的各地文化相互影响,“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人口的流动性,文化的交融性,特点突出。

戏曲、曲艺,各种民歌时调小曲在这里传播发展,尤其是相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津味相声的特色。台上的相声语言生活化、通俗化,乡土气息浓郁,善于模仿小人物,多以市井生活为题材,以小见大,大多数作品包袱多,而且效果强烈。现在朋友们旅游来到天津,必然会到小剧场听相声,现场感受一下“哏儿都”的魅力。(李思默贾立梁)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大运河新闻)

来源:央广网

----------------------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实习王文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gx/14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