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吃到的每一道客家菜都有它的故事,你知

客家美食故事之仙人粄

农历入伏吃“仙人粄”(仙人冻)是客家人的习俗,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仙人粄”有降温解暑之功,且无受冷患寒之弊,在“仙人粄”中调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仙人粄”是仙人草熬成的,仙人草在《中国医学大词典》中记载:“茎叶秀丽,香犹藿檀,夏日取汁,凝坚成冰”,有“泽颜、疗饥”之功效。

传说:古时候天空熊熊燃烧着十颗太阳,烤干了河水,烤裂了大地,庄稼和草木日渐枯焦。恃勇善射的后羿箭无虚发,一下子射灭了九颗太阳。西天王母娘娘为表彰英雄后羿赐其不死之药,不幸的是,其妻嫦娥偷吃了仙药,奔入月中。留在人间的后羿仰天长叹。备受煎熬的后羿命令部卒搜罗一千童男童女去仙人岛采摘仙人草,这样民皆心惊肉跳,士卒离心离德,后羿心力交瘁,一蹶不振,抑郁而终。不久,后羿的坟头上萌生出一种草,并很快繁殖到各地,这种草能降温解暑、清心除火,百姓称之为仙人草。原来,后羿生前备受心火的焚烧之苦,其灵魂在离形之后恍然大悟,洞察到生命必须仰仗一种将酷烈环境置之度外的清凉的养护,于是,他心中寻找仙人草的愿望便由虚幻变成现实,以自己的献身平息世人对他的怨愤,以自己的灵悟渡化置身于生命火海的世人。

客家美食故事之盐焗鸡

最早的盐焗鸡是多年前惠州东江海边盐场的盐工们为了方便贮存食物,偶尔发明的。后来,惠州的厨师又将盐腌改为用炒熟的盐把鸡焖熟,成菜香脓、鲜美、嫩滑,故称盐焗鸡。后来,盐焗鸡经过不断的加工、改进,又产生了许多新品种。在继承传统盐焗鸡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去掉了用盐焗制的过程,将各种分散的制作工艺和多种中草药、四大自制配方等像用锔子连接分散的金属、陶瓷一样,有机的连接、融合到一起,保留了鸡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表澄黄油亮,鸡香清醇,而且香而不腻,爽滑鲜嫩,老少皆宜。经常食用有凉血润燥,滋肾通便、温脾暖胃的功效。由于这些工艺和配料的完美结合,盐锔鸡不仅口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令人赞口不绝,入齿难忘。

盐焗鸡是中国各大菜系最具特色的烹调技艺,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生活密切相关。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搬迁到一个地方,经常受异族侵扰,难以安居,被迫又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在居住过程中,每家每户均饲养家禽、家畜。在“逃亡”、迁徙过程中,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盐包中,以便贮存、携带。到搬迁地后,这些贮存、携带的原料可以缓解原料的匮乏,又可滋补身体。盐焗鸡就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运用智慧制作,并闻名于世的菜肴。起初,客家人将宰净后的原只鸡先用盐堆腌制、封存,要食用时,直接蒸熟即可,即现在的“客家咸鸡”。

客家美食故事之客家娘酒

传说一,在“五胡乱华”年代,中原大地民不聊生,民众大举南迁。一群妇女结伴南逃,一路采摘野菜、野果充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广东、福建两省,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荒山野岭。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阵清风吹来,一位年老的妇女慢慢苏醒,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老拿着一只竹制的盛器,从盛器里倒出一杯红褐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醇香浓郁的气味沁人心脾,鲜甜可口,再喝,顿觉心旷神怡,腹内似有一股暖气在缓缓流动,随即疲累全消,不饥不渴了,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老哈哈大笑地告诉她们:“这是用糯米酿造出来的娘酒。”接着,长老又教给她们娘酒的酿造方法。说完,长老突然不见了。妇女们又惊又喜,急忙跪拜:“神仙保佑,神仙保佑。”从此,南迁者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客家娘酒也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传说二,很久以前,客家的缺牙山一带发生旱灾时,有一位过路缺牙老叟来此乡村讨茶喝,一农妇叙说闹旱荒情况,解释没有茶,便将媳妇坐月子的酒斟了满满一碗给老叟。老叟一口饮毕,化为一道白光飘向缺牙山。次日,一场倾盆大雨下来,山民欢呼不已。从此,山民们每遇旱年,便用坐月酒,即娘酒登上缺牙山焚香求雨。

传说三,是廖氏祖先廖化的“忠孝”“酿造”了客家娘酒。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曾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有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老母亲。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他一边烧火,一边自言自语:“焖死你!焖死你!”然后,他又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当时,廖化捣鼓这些东西时,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宣泄郁闷的心情。没想到,盛糯米的陶器闲置久了,廖化偶然想到打开时,不仅没把糯米闷“臭”,反而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大胆地尝试了这种酒,结果发现味道好极了。那一刹那,他心中产生了逃离吴国的“美酒计”。后来,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廖化提出:“要携母亲回趟老家”时,喝得晕乎乎的孙权大手一挥:“立马放行”。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又有一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的发明,而是他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这种黄酒是廖化母子首次酿造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这种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至今。

客家美食故事之酿豆腐

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因岭南少产麦,思乡的中原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面粉,将肉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因其味道鲜美,于是便成了客家名菜。

此菜与北方过年吃饺子有关。客家先人从中原南迁后,仍保留其习俗。但岭南少麦缺面,过年时吃不上饺子。后来,先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把做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中,代替饺子,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这独特的风味,经历代流传,一直作为客家菜的典型代表。传统的酿豆腐馅料,主要选用上肉、马鲛咸鱼、香菇、陈皮等。其吃法,除了与饺子的煎、煮、蒸相同外,还有焖、煲、炸等。

客家美食故事之酿苦瓜

传很久以前,一个五华人和一个兴宁人是结拜的好兄弟,后来因为在点菜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苦瓜,后来,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了酿苦瓜。这深刻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

据说客家人早期多居住在山高水冷的地区,气候潮湿多雾,所以饮食上养成宜温热,忌寒冷的特点。蒸好的酿苦瓜,咸鲜脆嫩,清淡爽口,汤纯肉鲜无杂味,浓浓的苦瓜香气四溢诱人,清爽鲜香。不但解毒清热明目,败火开胃有营养,而且由于是蒸菜,吃了还暖胃宜气哦。

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中国粤人以苦瓜切片,晒干贮存,作药用,此即治暑天感冒之苦瓜乾也。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听,粤人又唤做凉瓜(粤人不叫凉瓜只叫苦瓜,后来有外地或叫外省人来广东后才叫凉瓜)。苦瓜形如瘤状突起,又称癞瓜;瓜面起皱纹,似荔枝,遂又称锦荔枝。)

客家美食故事之梅菜干

梅菜干的由来:岭南大地,莽莽苍苍,高山矮岭,绵延起伏,土质肥沃。明末农民起义,兵荒马,大批中原客籍人士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循州府北面四十里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方圆十里的平坦土地,迎来了潘、刘、卢、余等一行人,各自选定地域开基立业,垦殖生息,卢公原为书香门第出身,曾当过地方小吏,因不满朝政腐败,也携妻儿随南迁人群定居于此。此地开阔平坦,小溪流水穿越其中,为跨溪过水而筑简易木桥,后来定村名为“土桥”。

卢夫人何氏出身于名门,知书达理,为人善良,但不擅农事。卢夫人生有五子,年尚幼,嗷嗷待哺,战乱奔波,积蓄花销殆尽,仅凭夫君一人耕作,日子半饥半饱。一日她在河边洗衣,孩儿们饥肠漉漉,哇哇地哭着要吃饭,夫人不禁心酸,凄楚泪珠滚落河中。一阵清风,飘来彩云一朵,见一姑娘立于眼前,慈眉善目,仙风道骨。姑娘上前抚慰她道:“夫人休得伤心,善心人自有皇天护佑,今我百年修炼、育有菜种一包,是广济苍生之物,你等将菜种播下,春节前可收获,届时神州多一物,孩儿可得温饱矣!”言毕,仙姑即抽身前行,户夫人急急拜谢,问姑娘姓甚名谁,日后好生报答,姑娘笑答:“广济苍生,何劳报答,姓梅是也。”随即腾云而去。卢夫人选定秋分时节在菜园中将种籽播下,不几天即出现绿油、齐刷刷的菜苗,极为茁壮。该移栽时正逢秋收后,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于是,夫妇连日整地移栽,一连几天共种上一亩多地。经浇水施肥,转眼又是腊月,正值收获季节,菜长得又大又肥,一颗重几斤。采来煮食,鲜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们饱食一顿,喜欢得直蹦跳。一餐一颗,连食数日,菜已成熟抽芯开花,于是叫左邻右舍都来采用,你一筐他一筐,仍剩下一片未及采收,眼见再不采收即会老化,浪费了真可惜!正愁着怎么办,卢夫人忽然想起腊猪肉,眼前一亮:猪肉可以腌腊,菜不是也可腌吗?她试着将菜砍下晒干,用陶器(缸)加盐腌制。

为了去掉水份,晒干贮藏,她到山上采来一种叫黄毛婆的柔软净草作辅垫,密封堆藏。经过晒藏,菜干肉质呈桂园肉油亮形状,金黄腊色,香气四溢。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走防,宴客时取出梅菜与猪肉同煮,鲜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亲朋好友问及此乃何物,卢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种,就叫“梅菜干”吧

客家美食故事之龙须菜

番薯叶有个雅名叫龙须菜,据说这名字的由来有个典故.传说乾隆游江南时有一次遭贼人追杀,又与部下随从走散后,躲到一石缝里饿了一天一夜后才敢出来,碰到一农妇,看他气度不凡,就细心炒了一碗番薯叶招待他吃了顿饭。他回京后仍然回味这道菜,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菜,便派人到江南找到那个农妇,问她上次煮给那个“逃难的人”吃的是什么菜,那妇人闻说上次落难者是朝廷来的人,便不敢说是“番薯叶”,而改称是“龙须菜”,从此成了“番薯叶”的美名。)

番薯叶又称地瓜叶,为旋花科牵牛花属,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地瓜秧蔓顶端的10~15厘米及嫩叶、叶柄合称茎尖,这是地瓜茎叶中食味更好的部分,过去多弃置不用,近年来因其诱人的保健功能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睐。香港人誉称其为“蔬菜皇后”,日本人则推崇其为令人长寿的新型蔬菜。具有显著的食疗保健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长寿菜。

客家美食故事之客家咸鸡

客家菜源远流长,菜式、做法、发源都相当朴实。其中客家咸鸡是代表,深受南方人喜爱。

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据说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位很疼爱外孙的外婆,由于过节时,女儿和外孙都无法回家,所以她在过年杀鸡时特地把鸡腿留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等到节后女儿带外孙回娘家时,老婆婆就将盐堆里的鸡腿取出来给外孙吃。没想到经过盐腌制的鸡腿咸香鲜美,外孙特别喜欢吃,并一传十、十传百,一道美食就此诞生了。

客家美食故事之肉丸

据史料记载,自晋朝末年开始不少中原汉人南下迁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后来部分汉人继续东进福建或南迁广东等地。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肉丸。

客家肉丸这一传统风味食品,制作也别具客家风味特色。对于客家肉丸的制作工序,山村客家人娓娓道来:精猪肉(或鱼、鸡、鸭、牛肉)和番薯粉是制成客家肉丸的主要原料,首先将精猪肉切成小片,放入特制的石“料臼”内,用木料椎舂烂,叫打料。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盐、碱、味精等佐料,用木料椎搅拌均匀。接下来按照“一碗精肉两碗粉”的配制比例,放进薯粉,用料椎反复冲擂,直到“肉丸料”成。最后从石“料臼”挖出肉料,做成直径约1寸的丸子,放入蒸笼内蒸熟,叫蒸料。

文章来源:大客家网

--------------------广告---------------------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昆明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zf/55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