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个摄影写烂稿,新京报没人了么
本公号口号:鄙视吹牛逼记者,吐槽看不惯新闻
吐槽对象:新京报《环评名单迷局》
吐槽行为:摄影记者对付稿件,信源错误不该刊发
最近一直没更新,是本帝没看出有什么值得出手的文章,也不能随便什么垃圾都让本帝来评吧。但是老不写也不像话,后台都有人来问了,既然这样就写一篇最近看到还算有特点的稿子吧——新京报的《环评名单迷局》。
说是有特点,主要是这篇稿子的作者是新京报的摄影记者陈杰,据说这人也是个老炮了,但是主要还是个摄影。应该说图片报道作为核心报道也不是不行,但不知道新京报是不是实在抽不出人手了,居然这文字也是这位陈杰先生写的,于是就对付出了这么一篇破稿子。
图片是不错的,尚且值得一观,不过图片再好,文字不灵也是垃圾。
这篇稿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舆论监督采访不全面,信源选取不够准确,当然一些逻辑错误也暗藏其中,本帝就逐一分析一下。
槽点1:
近日,福建宁德就当地一家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鼎信实业有限公司的三期项目举行环评听证会。
吐槽:根据查询可以得知,这个听证会是在6月18日的,不知道是不是新京报的记者觉得这个日子有点远,于是就扣了个近日的帽子。但是记者可能没有明白,通常近日是针对一个现象而论,如果是具体的事件,比如会议,应该附上具体日期。你要写写关系稿也就算,既然是核心报道就不合适了。
槽点2:
在听证会前,企业所在地的居民代表查看了此前环保局公示的该企业二期项目环评报告。
吐槽:通观全文,这篇报道说的是村民的事情,而在后文中还出现了“村民代表”,要知道居民和村民是不同的户籍身份,这两个词是不能混用的,显然记者对我国的户籍制度不太熟悉,这里应该是“村民代表”。
槽点3:
名单中的村民受访称,当时企业来人只收走了个人信息但未填表,有的压根不知道所谓调查。
吐槽:这句话的“有的”究竟指谁?如果是指村民,显然用逗号跟上一句的“企业来人”并列是不对的,这是个中学生水平的歧义句。
槽点4:
当地镇干部对新京报记者解释,环评征集公众意见还面向了在当地居住打工的外地人。但他没有回应名单涉嫌造假的疑问。
吐槽:事实上,当地镇干部是回应了名单涉嫌造假问题的,这篇文章后边提到“对上述村民称调查名单存在造假的嫌疑,张民顺称,他在听证会上也听到村民对这个事情的反映,但这是环评单位的事情,他自己不清楚。”
这位“张民顺”根据文章介绍是“湾坞镇副书记”,他回应“不清楚”或许在记者看来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是和“没有回应”还是不一样的。
槽点5:
作为该听证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人,湾坞镇村民陈子春、兰义城、兰弟弟、陈命庄通过申请,获准参与听证。
吐槽:显然记者对于听证的意思不太理解,这里进行听证的只能是政府部门,具体来说就是环保局,利益相关人可以出席听证会,但是听证的不是他们,恰恰是他们的言论作为“证”被“听”的,所以不能说他们“参与听证”。这个基本行政法律常识还是要有的,不然怎么算得上是核心报道?
槽点6:
在半屿村,负责户口管理的会计、65岁的林奇振一一对照核实了半屿村17人名单,确认14人非本村人。
吐槽:显然记者对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也不太理解,户口管理是不可能由会计实施的,应该是地方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机构管理,这位会计只可能是在进行账目管理中登记了村中户口的情况,“管理”就意味着他能登记或注销户口,请问他行么?整篇文章最大的破绽就是这个了。所谓的“逐村核实”其实是向村里会计进行了解,这个准确性没法保障,得到的内容其实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槽点7:
名单中龙珠村的有82人。他们找到负责户口管理的村会计郑兴生,……。
吐槽:关于会计是不是管理户口这个问题咱们就不说了,这句话本身就是病句,前一句的主语是“龙珠村的”,后边这个“他们”是谁?应该是村民代表吧?可是既然隔了一句主语切换的内容,这里就不应该用代词了。这个文字实在有点差。
槽点8:
陈子春说,他打了几个名单中非龙珠村人的电话,
吐槽:这句也是病句,所谓“非龙珠村人”,既可以是标注为龙珠村人但不住该村的,也可以是指压根没标注为龙珠村人的,而且名单上确实有其他村的人。实际上记者想表达的,应该是“标注为龙珠村人却住村外的受调查对象”,这样逻辑才是严谨的。
而至为关键的在于,陈子春说他打了电话,记者核实了么?请问记者给这些人都打电话了么?凭什么陈子春说什么就信什么?
槽点9:
还有村干部指出,其中有6人是镇里的干部,怎么会在浮溪村名单里呢?
吐槽:首先逻辑错误,镇干部也可以户口在浮溪村,凭什么这人到镇里当干部,户口也得迁到镇上?在不能用逻辑绝对排除的情况下,这个“怎么会”的反问莫名其妙。
更重要的是,记者在这里放弃了核实义务,既然说这6个人是镇里的干部,那么就应该向这6个人进行核实,或者干脆向镇上核实,请问村干部又不是镇里管人事的,凭什么他说是镇里干部就不用核实了?
槽点10:
陈子春告诉记者,一村干部回复说,你们调查名单的事情镇里知道消息了,不许我们说。
吐槽:这又是一例放弃核实的情况,记者既然是听陈子春转述,就应该找这位村干部核实,而且还应该找镇上核实这位村干部说的是不是真的,既然都没有核实,严格说来这属于“道听途说”,居然就放到小标题里?
槽点11:
他说,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村里,但他们核实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都不住在村里。
吐槽:这句话一看就是记者的采访笔记直接转过来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住在村里”和“有一部分人住在村里”有什么矛盾的,这不是废话么?中间加个“但”是什么毛病?明显是当时当事人向记者这么表述,记者就把这个啰嗦的表述记录下来放到了文章里。
槽点12:
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王振宇律师称,环评公众参与调查名单本身并非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而是环评透明度的重要环节,宁德环保局的答复在形式、程序、实体上都是违法的。
吐槽:我不太相信这是律师说的,因为村民代表要求公开的除了姓名还包括联系方式,这个联系方式怎么就不是隐私了?如果说对这个概念有分歧,那么提到实体上违法也就算了,为什么程序上也违法?对方可以按照规定以“涉及秘密”为由拒绝的,只可能是实体而不可能是程序,要不就是记者写错了。至于形式违法就更莫名其妙了,难道环保局给书面复函不对?那请问应该怎么回复?你可以说他回复的内容不对,连形式也判定违法这太荒谬了,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律师说的。
槽点13:
记者在鼎信三期环评报告简本中看到,对公众意见调查对象的选取要求是:“主要是可能受项目建设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地区公众。调查对象以工程建设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村民为主,主要是湾坞镇等地的村民。”王振宇表示,环评调查对象选取的原则是“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而且越受影响越有权表达意见。此次相关环评机构的做法不但不妥,而且涉嫌违法。
吐槽:看不懂!这一大套看了好几遍,本帝就没明白,怎么就涉嫌违法了?报告中写的是“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地区公众”,律师说的是“影响范围内的公众”,这俩有什么矛盾的?谁能给本帝解释一下?
记者显然有义务表述明白,而不是扔一堆套话坑人。
槽点14:
按项目环评审批流程,企业经环评批复后才可以建设,而记者在当地调查发现,鼎信三期实质上不仅已建成,而且已开始试生产。
吐槽:这记者真是画蛇添足,非要写什么“试生产”。所谓“试生产”通常是指没有进行实际的生产,而是出于调试设备的阶段。本帝估计这又是村民跟记者一说,记者就照样写下,请问人家生产是个什么阶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槽点15:
6月12日,记者在鼎信三期厂外看到,重型车辆进出厂内,高耸的烟囱排放着白烟,工厂车间敞开的玻璃窗内飘出白色烟雾。即便百米以外也能清楚听到车间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厂区附近飘着一股刺鼻气味。
吐槽:这就是记者核实的“试生产”?有车进出,有烟囱冒烟,有白色烟雾,有机器轰鸣……这些迹象在大型厂房装修的时候也有!我想问问这是无人工厂么?工厂里就没有人么?记者就不能在工厂周围问问么?去了现场却只看不问,典型的“采而不访”,糊弄啊。
槽点16:
违法事实主要为:先后多个建成投产或试生产的项目未办理环评手续、烟尘排放超标、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酸洗车间煤焦油池发生渗漏、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等。
吐槽:谁来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环保‘三同时’”?这又不是普通常识,一般读者能明白么?专有名词或简称应该有解释或注释,请问在哪里呢?
槽点17:
按照鼎信二期和鼎信三期公示的环评报告要求:该项目周边应设置不低于米的环境隔离带,卫生防护区内居民实施搬迁和安置后,企业才能投入生产。
吐槽:环境隔离带应该是个平面概念,所谓“不低于”则是个立体概念,“不低于米”难道是高度?难道是一道米的高墙?我想应该是指距离或者面积吧?似乎用“不少于”并且标明是“半径”还是“宽度”为宜。
可能有人会替记者辩护:“这也许是环评报告就写错了。”如果是这样,请拜托用直接引语,这种间接引语的语法问题是由记者负责的了。
槽点18:
70岁的张富乃告诉记者,今年3月,上面来人检测了家门口水井的水质,告诉他“水污染了,不能吃”,但检测人员没有告诉他污染原因。
吐槽:这位张富乃已经70岁了,他说检测人员没告诉他,记者找检测人员核实了么?您核实义务呢?
槽点19:
当地主要以养殖龙须菜和渔业捕捞为主,但自从一些企业陆续投产后,向海里直排污水的现象比较严重。
吐槽:这是要气死语文老师的节奏啊?!“主要以……为主”这种高考常考的重复用法居然也出现了,开什么玩笑?!记者不会写稿也就算了,编辑干什么吃的?校对干什么吃的?
槽点20:
6月20日,负责卫生防护区搬迁工作的湾坞镇副书记张民顺对记者表示,在鼎信二期1公里卫生防护区内,大约有3个自然村多居民需要搬迁,目前有64%住户签订了搬迁协议,剩下的还在协调中。
吐槽:有多少住户“需要搬迁”和有多少住户“还没搬迁”是不一样的!请问所谓“多”的单位是“户”还是“人”?签订搬迁协议的村民是一个都没搬走么?所谓剩下还在协调的都住在村里么?就没有户口在本村但是人不住在村里的?
数字表达,原本是应该显示记者调查准确的,但是这段数字使用缺少单位,而且逻辑不清,也没有说明白实际情况。堪称使用数字的失败典型了。
通观全文,逻辑错误、数字表达不清、文本歧义比比皆是。更关键的是,记者所谓的调查,只是听村民代表介绍,很多内容没有向村民核实,而所谓的“逐村调查”其实是通过会计了解的户口情况,这和公安部门掌握的户口情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说来这种调查本身就是不可信的,记者竟然还不核实,真是匪夷所思。
这样的报道,还别说是作为“核心报道”,就算是作为普通报道刊发也不合格,倒像是村民网帖的水准,也不知道新京报的编辑和签版领导是怎么把关的。
这位陈杰记者,或许拍摄图片是一把好手,选题发现能力也不错,但是显然写稿子的水平具体发表还有距离,不光是文本问题,而且采访也是不全面的,对于信源太过于轻信!
太过于轻信!
太过于轻信!
太过于轻信!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本帝以为,不能说因为这图片是他拍的,或者这选题是他给的,所以这稿子就一定要他写。作为版面编辑和主观领导要知道这个记者的长处和短处,有些时候应该更“爱护”他,而不是由他去。要不你就把好关,要不你就别让他上,这么放松要求完全是害他。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本公号文章谢绝一切转载
欢迎长按下方小儿麻痹三个偏方让孩子重新生龙活虎2年时间从胖大婶逆袭美少女这位韩国妹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zf/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