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兴兵租33个棚种龙须菜,直供北京
(刊于聊城日报年10月26日A2版)
(原标题:白兴兵:每年30万公斤龙须菜直供北京)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路子强通讯员杨立元朱燕
一家有三四个蔬菜大棚就算多的了,白兴兵有33个。 别人家的菜都是好几天摘一茬,白兴兵家的天天摘。 “我种的是龙须菜,一夜就能长十几厘米,一年天,天天都能出菜。”高唐县姜店镇姜店村村民白兴兵说,一个棚一年能产1万公斤龙须菜,都销往北京。
10月17日,记者走进白兴兵的菜棚,七八个村民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摘菜、捆菜,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白兴兵说,龙须菜上午采摘后放进冷库,中午12点30分,工人进行装箱,下午1点30分货车准时出发,开往北京。第二天蔬菜就被摆上了超市的货架。 白兴兵之前一直在村委会任职,他虽然50多岁了,但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不减,带领群众致富的念头从未间断。前几年,村里搞了合作社,建了不少菜棚,群众都抢着种。由于大家种菜经验不足,加上不熟悉市场,一窝蜂地种西红柿。结果,要么是价高年份西红柿没长好,要么是西红柿长好了价格不理想。由于效益不好,不少种植户放弃了种植。“其实,只要找对路子,肯定能挣钱!”为了不让大棚荒废,不服输的白兴兵包下了33个大棚。
物以稀为贵。白兴兵分析,高唐县乃至整个聊城市,农民菜棚里种的多是西红柿、黄瓜、豆角、辣椒,而他想种特色菜。于是,白兴兵决定外出考察,在寿光市,他见到了当地菜农种的龙须菜,一打听效益挺好,白兴兵便计划种龙须菜。
年,白兴兵从寿光引进龙须菜,还请来专职技术员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员还和他一同外出考察,拓宽销售渠道。白兴兵说:“有了技术员,生产、销售各环节都没有了顾虑,菜的售价还高,可谓一举多得。” 前期,白兴兵通过一家公司外销蔬菜,利润有限。为了提高利润,他开始自己对接客户,目前大棚里的蔬菜全部销往北京,一年至少销售30万公斤。“龙须菜不用年年种,种一年可收3年。夏天产量高,每4元钱一斤。天冷后产量低,有时候八九元一斤,总体来算,一个棚一年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白兴兵还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就业。村里70岁的张玉兰老人就经常来棚里打工。“一天能挣50多元钱,只要家里没事我就来。”据统计,每天在白兴兵大棚里干活的人不少于50人。要是贫困户来,白兴兵还加工资。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对于常年在这里干活的,白兴兵还会另外发奖金。 头雁引领群雁飞。白兴兵在种植龙须菜的路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不少村民前来请教经验,镇里、县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也来考察。 棚怎么建、地怎么养、水怎么浇,以及如何管理,白兴兵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希望大家伙儿的钱袋子都鼓起来,大家都富起来,一起奔小康!”白兴兵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zf/1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