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科技联姻擦出行业新火花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巨大的资源空间。尤其是在人口不断增加,陆地资源开发近乎饱和的大环境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为此,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在国家和省财政的支持下,启动了一系列的科技兴海项目,旨加快广东海洋科技创新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当海洋与科技“联姻”,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海洋与渔业》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海洋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相关负责人,挖掘出了亮点纷呈的创新产业。有的利用虾蟹废弃物提取用于冷冻食品保鲜的壳聚糖制品,进一步纯化制取氨基葡萄糖制品,通过产品开发带动上游水产品加工业和捕捞业的发展;有的利用大型海藻经过研发后用于医学领域,生产出美容产品;有的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成为鱼粉替代,从而保护环境……

在每一个细小的领域,科技创新都在为行业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充当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

12

│侨丰│

“变废为宝”的传奇历程

“废弃的虾壳,可以‘变废为宝’。”这样一个“奇迹”正在广州侨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侨丰”)“演绎”。该公司在海洋蟹、虾产品深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废弃物提取用于冷冻食品保鲜的壳聚糖制品。

广州侨丰是以养殖、捕捞、销售、贸易于一体的汕头侨丰集团的一家子公司,是汕头侨丰集团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引擎。广州侨丰逐渐摸索出“渔业新科技助力渔业进一步发展”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该公司针对虾蟹废料的进一步利用的项目,成为该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扩展”。

侨丰项目助理熊安安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由于常年有大量的虾壳废料,这样一个项目就应运而生了。在该公司位于广州市科学城的产区内,记者见到了约平方米的海洋生物制品的综合加工车间,而投入运作的冷链设施正运作着。

侨丰项目助理熊安安介绍废弃虾壳的用处

年,该公司申报“科技兴海”的成果转化项目。该项目中,中山大学组织相关技术队伍进行梭子蟹深加工及下脚料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侨丰集团联合申报建设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黄埔分中心。

据了解,目前中山大学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开发出能用于生产保鲜制剂的壳聚糖生产工艺,并已在侨丰公司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得到广泛应用。熊安安说,该公司生产、冷链仓储和污水处理设施,均已经运用新成果。

“传统的农业企业思维受限,很少运用新技术。”侨丰项目助理熊安安说,拥有足够“功底”的侨丰公司率先利用虾蟹废弃物提取用于冷冻食品保鲜的壳聚糖制品,进一步纯化制取氨基葡萄糖制品,通过产品开发带动上游水产品加工业和捕捞业的发展。

据熊安安介绍,该项目在申报时,还预计建设海洋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海洋生物制品的综合加工车间和配套冷冻设施,建筑面积m2,将形成从水产品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冷冻物流一体化的综合运营模式。

由于一些因素,项目推进到如今,新项目的产能还没有达到预期。不过这个项目已经开展壳聚糖保鲜制剂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示范,使得壳聚糖保鲜剂成为了公司冷链物流仓储业的配套产品。该公司也新建成了2万吨冷库。

同时,中山大学技术团队目前也协助侨丰完成了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一种以虾壳为原料的氨基葡萄糖制法及其应用》,制定了《梭子蟹壳生产甲壳素、果酸钙、虾青素等》工艺,这都将成为进一步实现海洋生物创新的重要基础。

但目前这项工艺并没有广泛推向市场,熊安安拿着已经经过初步处理的虾壳向记者解释道,当初确实过于高估虾壳废料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再就是目前广泛运用于食品的保鲜剂技术要求很高。这样操作起来,如果大量生产,并不能竞争过其他来源的保鲜剂。

“如果以后技术能够比较轻松达到一定高度,那么,这个项目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废弃的虾壳是一种非常低廉的原料。”熊安安认为,新技术利用了水产加工剩余的虾蟹废弃物为原料,在将来可带动下游虾蟹加工产业。

12

│创尔│

普通海洋原料的“华丽蜕变”

“作为海藻中一种普通成分,琼脂糖打了一个翻身仗。”广州创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项目总监罗恩施博士告诉记者,该公司首次利用南海近海大型养殖海藻得到的产品开展高附加值研究与应用,促进海藻多糖产业升级。

据悉,广州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技术拥有方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合作,目前拥有相关发明专利三个,将该成果瞄准防粘连、止血海绵,继而是皮肤再生修复敷料,开发出相关医用产品。

创尔项目部分团队成员

项目基于南海沿海生产的琼脂糖,通过物理共混(与I型胶原)或化学改性(接枝透明质酸),得到琼脂糖与I型胶原复合得到海绵状复合物或琼脂糖/透明质酸接枝改性物,用于术后防粘连以及皮肤组织再生修复敷料等医学应用。

而这个原材料大型海藻属于海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洋中N、P元素,它的产量很高,产品可用作食品、琼胶、饲料和肥料等。而研究表明,1公顷的海区每年可生产大型海藻-如江蓠40吨,获得琼脂约1.5吨。

广东作为海洋大省,沿海气温适宜,大型海藻的栽培规模显现,如汕头南澳岛大型海藻的栽培规模较大,目前在这一地区大型海藻多糖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其中规模吨以上的10多家,大多用于食品等低值添加剂,产品利润不高,污染大,抗风险能力弱。

加之,近年来广东沿海(南澳附近)大型海藻龙须菜栽培成功,以及周边多家海藻提取加工公司的出现,推动了该地区近海环境改善的产业链条,但需要在产业下游进一步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提升海洋经济规模和层次。

罗恩施博士介绍说,大型海藻也是海洋环境中非常有效的生物过滤器,是对海洋环境友好的新型生态环境材料。“针对海洋中的主要污染源,选择合适的清除材料是海洋生态材料研究的关键。”

一直生产胶原性医疗类产品的创尔“跨界”到多糖类医疗器械产品领域,是由于他们的科研团队发现这种多糖类原料是一中惰性成分,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样对创面、组织二次修复有较大的作用。

“如果将琼胶(琼脂糖)作为生物医用材料,还将大大提高它的用量和附加价值。”罗恩施博士认为,将广东特色大型海藻主要产物-琼脂(糖)进行高值化,将拉动上下游产业投资,延伸大型海藻多糖产业链条。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实现了琼脂糖原料的高利用率,已经生产出医用敷料和美容产品。不过只有美容产品推向了消费市场。该公司首次将琼脂糖应用在医疗器械,相比传统的增稠剂,这种天然增稠剂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皮肤创伤修复、术后粘连、止血……罗恩施博士指着新产品解说道,大型海藻的栽培及其提取物琼胶改性物可大量运用于医学领域。该公司以功能性琼脂糖复合物为主体的敷料利用海藻多糖高分子容易成膜、凝胶物理特性,除本身的无免疫原性,促进胞外基质合成外,还易于固化,止血、防粘连等作用。

国内外利用琼脂糖为主海藻多糖的特殊功能用于组织再生的报道近年来陆续出现,如用于神经修复的导管,它有阻止周围阻止粘连和有助于神经细胞增殖的功能;琼脂糖与软骨细胞混合后体外培养,发现对软骨基质的组装有利;专利报道利用高含水性,它可作为细胞微囊,维持细胞活性;作为生长因子微供体等。

专业人士认为,开展海藻多糖基敷料的研究,将释放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大型海藻用于医学,也将大大提高它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近海种植热情,对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效益不容低估。

“如何将产品进行进一步开发,或延伸到附加值高的产业。”这正是广州创尔近年来的探索。这些多糖类原材料的开发,将有助于一些行业的技术升级转型。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该公司陆续有一些产品问世。

“尽管现在这个产品的效益只占公司的4%到5%。”创尔生物工艺技术部经理李奕恒说,因此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者结合起来,可望拉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创新区域示范。

12

│迪澳│

水产病害的“快速诊断器”问世

位于广州科学城一家“其貌不扬”的生物科技公司,如今已经生产出一种能在一个小时内迅速诊断出30余种海洋水产病原微生物的试剂盒。据了解,这是广东省年“科技兴海”生物制药成果转化系列的重要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公司通过研发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等八种重要的海洋水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在几年的时间里,如今已经扩展到30余种海洋水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诊断试剂盒。

迪澳项目部分团队成员

在此过程中,该公司配套研究出了病原核酸的快速提取装置和恒温荧光核酸检测设备以及各试剂盒、核酸提取装置、恒温荧光检测设备的生产工艺、质控方法和产品标准,并形成了数条产品生产线。

目前该公司的试剂盒已经在广东省约一半的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站使用。该公司研发部副经理申洪杰说,目前机器能够达到95%以上的特异度。这样在一个小时以内就能迅速诊断是否有病,大大提升了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这位生物技术博士很看好这款产品:这种试剂盒操作简单,一般只要技术人员接触几天就能够熟悉流程。“它的功能就像如今的手机拍摄,简单方便,成像效果能够达到单反相机的效果。”

迪澳科研人员操作快速诊断试剂盒仪器

“未来如果能够取得试剂盒的新药证书。那么试剂也将作为一个循环性的盈利产品进入市场。”如今他所在的研发部门正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研发各类常见水产病害的试剂盒,未来这种试剂盒不仅运用于海洋类水产病原,也将推广到淡水中去。

“一般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站的客户遇到较为严重水产病害,就会反馈给我们。”他解释着为什么该公司能够灵敏的“嗅”出市场需求。“就像EHP(南美白对虾肠微孢子虫病)试剂盒的产生一样。”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肠微孢子虫病也形成了一个爆发期,相对应的试剂盒研制成功。申洪杰说,这种对虾肝肠胞虫病菌(EHP)是引起肝微孢子虫病的罪魁祸首,阻碍对虾生长。而且这种病菌不易根除,极易在虾群中传播,尤其是在土塘中。

有了EHP试剂盒就能在虾苗时期检测出这种病害,避免后期投入过多。申洪杰博士形象地用“及时阻止了进一步损失”来形容这种试剂盒的作用。很多时候,一些养殖户如果检测出虾苗有问题,就不会投产了。

在许多水产养殖会议中相关科学家一而再强调水产病害的危害。官方数据也显示,过去10年内,亚洲主要虾类产区因受到病害影响,损失惨重,金额共计达亿美元。

据了解,这种能够快速诊断出病害的仪器在试验阶段就能够迅速得到客户认可。只是目前养殖户较为零散,相对每台机器10余万元的价格,这种仪器较难在一线养殖户中推广开。但若是提供给各级海洋渔业技术推广站,就有比较大的可行性。

该公司市场部经理黄国浚介绍说,目前各级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站成为该公司的主要客户。

同样,该公司也针对一线技术员经常要提仪器行走,做出相应改良,推出了的工具箱式的仪器套装。

黄国浚说,这种产品的市场目前还在沿海区域。除了各级技术推广站外,一些大的水产养殖企业也开始尝试使用。“他们通过此设备对进口过来的虾苗进行检测,若是出现较大问题,则退货,避免损失。”

但产品推广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困境,养殖户因为检查出来部分病害没办法治,大部分养殖户都要不愿意投入。“方法还没有普及、成本依旧较高、检完没办法治理。”因此,黄国浚表示,期待整个产业链条能够逐渐完善。

12

│金水│

新型微生物饲料上市

“随着国家对海水养殖业的重视,苗种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与其配套的活性饵料必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因此,进行生物发酵活性饵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科技攻关已成为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州金水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朋辉如是说。

该公司以海洋红酵母等海洋微生物应用为基础,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水产苗种所需的活性饵料,拓展海洋微生物的应用范围,对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该公司已经应用新技术生产和销售海洋微生物活性饵料总量达2千吨,可应用于鱼、虾、贝、参等多种苗种培育中。据贾朋辉介绍,目前海洋微生物的应用多集中于工业和医药行业,其开发和应用于水产养殖非常少,相应研究薄弱,对其中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利用相对落后。

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微生物资源,据估计其数量可达0.1亿~2亿种。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微生物大约有多万种,除了7.2万种存在于陆地外,其余都存在于海洋之中。海洋微生物主要包括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和原虫)、原核微生物(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菌和海洋蓝细菌等)和无细胞生物(病毒)。

海洋区域环境复杂多变,高盐、高压、低温、低营养和无光照等特殊区域生态环境使海洋微生物在物种、基因组成和生态功能上具有多样性,能够产生许多陆地微生物所不能产生的活性物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洋技术迅速发展以来,世界各国和组织对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客观上加速了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使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海洋红酵母菌、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等海洋微生物制成的复合菌发酵剂,再通过联合固体发酵、分步固体发酵或液固联合发酵等工艺,生产含有益生菌、酶制剂、低聚糖、有机酸、维生素、抑菌物质、促生长物质等物质的海洋微生物活性饵料产品。

贾朋辉说,该类产品具有营养全面、易消化吸收、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是一种用于水产苗种的功能齐全的绿色生物发酵活性饵料,也是海洋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业应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红酵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培养条件及发酵工艺的优化方面。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同菌种、不同试验目的的培养基有所区别。在工业化生产上,因产品经济性的客观需要,大多把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的废弃物加以利用,制作培养基。

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规模化、工业化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已经日益枯竭,从海洋中寻找新资源和新材料,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特殊海洋微生物资源已被广泛定义为战略资源,世界各国在制定对本土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同时,更是把目光转向海洋资源的竞争和开发。

“无公害饲料与绿色饲料的开发是保障水产品安全的关键。”贾鹏辉介绍说,该项目突破了海水苗种生物饵料的传统范围,也突破了苗种产业中生物饵料培育短缺的制约瓶颈,从而促进苗种产业的平稳发展和海水渔用饲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该公司初步试验,新型微生物饵料将减少对饵料生物的依赖度,促进苗种生长速度,可以降低苗种成本10%~20%;可减轻饲料、排泄物等养殖自身环境污染,减少碳、氮排放,维护养殖环境;生产鱼类等名贵海产品的开口饵料,降低海水养殖行业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提高自主产品的开发能力。

12

│海大│

新型功能蛋白肽替代鱼粉

“鱼粉替代是饲料行业永恒的话题。”广东海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齐振雄博士近日向记者透露,结合水产饲料鱼粉替代的发展方向,该公司利用了热带海洋软体动物蛋白肽的技术,开发并生产出了可部分代替鱼粉的新型功能蛋白肽饲料。该技术不仅降低了鱼粉用量,同时对环境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据了解,该项目利用热带海洋软体动物蛋白肽技术,建成了6条饲料生产线,包括特种水产饲料生产线、鱼膨化饲料生产线、鱼颗粒饲料生产线。开发的新产品在不同鱼品种中,能够实现3~10个点的鱼粉替代。

海大项目团队成员

齐振雄博士介绍道,鱼粉替代性技术产品,必须兼具资源性和功能性要求,资源性要求来源充足,而功能性要求在营养性、诱食性和保健性上需具备明显特点。“也就是说,这种技术产品要让鱼觉得口感好,能够提供所需的营养,同时,这个原料还要容易获得。”

齐振雄博士认为,位于中国南海海域的广东省具备这个潜力,因为该地带素以生产“南珠”而出名,该产业有大量的加工废弃贝类下脚料,具备物美价廉的原料选择。再加之,这个项目合作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一直以来对该领域的持续跟踪研究,希望通过废弃贝类资源再利用,实现高蛋白资源产业化转化。在南海海洋所选择与海大集团合作后,这样一个鱼粉替代的高技术研发项目计划“雏形”就形成了。该项目申报于年,在有了初步的研发成果。据该公司销售数据显示,至年已接近有10万吨新型功能蛋白肽饲料出厂。

据悉,新型功能蛋白肽饲料在外型上与普通饲料无异,在市场上很快得到正面反应。“不少养殖户反映这款饲料用下去后,养殖鱼类病害减少,水质明显变好。”齐振雄分析道,“这样的饲料减少了鱼粉的大量使用,因而对养殖水体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养殖鱼类的病害也会相应减少”,齐振雄指出“用小杂鱼换大鱼,这样的高污染、不经济养殖模式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会对水质环境造成很大危害,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未来环保政策更加完善、市场和技术更加成熟的话,软体动物蛋白肽外的许多资源必将用于鱼粉的替代使用上”。

齐振雄表示,尽管当前实验室层面已经开发出鱼粉完全替代型高蛋白水产饲料,但商业饲料中还停留在部分替代水平,这样还包括了市场层面的竞争因素。海大在该领域取得相关技术的进步,开展了这样一个示范性项目,但由于饲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也只能慢慢试水市场,最后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齐振雄分析道。

一直以来,海大集团始终坚持科技研发投入,重视一些新技术的研发探索。齐振雄说,“从原料资源开发与替代,到饲料营养与配方优化、动物苗种与动保保健产品,再到养殖技术服务层面,海大集团每年支出的研发费用1亿元以上。”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也很好地认证了海大集团拥有从研发到市场再到研发的技术研发体系实力。正是这样较为严密的研发体系,让这款新型饲料产品在推出市场之初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市场阻力,并将逐渐成为该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新动力。

“本项目中鱼粉替代技术成果的应用与示范不仅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齐振雄谈到“这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鱼粉替代技术开发与成果的应用也是饲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国内饲料标准中要求蛋白成分含量不能低于多少,这与当前发达国家要求饲料中蛋白成分不得高于某一标准值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标准”的区别在于,蛋白含量合适要求更多地强调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剩余营养对水体的污染问题。在齐振雄博士看来,鱼类等养殖动物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是有限度的,饲料中过高剩余营养必定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其次,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也是鱼粉亟需被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齐振雄表示,希望这样一个示范性项目能够带动国内对鱼粉替代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研究。

赞赏

长按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xg/80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