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虽然风景优美,但对吃货却是个ldq
↑点击上方“两岸商汇”→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让你能第一时间浏览到更多两岸之间的好文章!
“宝岛”台湾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美食也是相当有名气,对于吃货来说,台湾完全就是一个“美食岛”。
台北的卤肉饭、台南的府城米糕
垦丁的打洞香肠、花莲的葱油饼
……
感觉没有个G以上的胃,
压根儿不敢去呀!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台湾美食,赶紧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从台湾西部到东部,就一座中央山脉的高度,都出现了饮食分化;从台北到台南,高铁就一个多小时,口味都迥异。
只有小吃,才能成为全台湾共同演绎的主题。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外国网友绘制的台湾美食地图
小吃渗透进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夜市、马路边、便利店、风景区……民以食为天,台湾人以小吃为天。
从外地回来的台湾人,回家最惦记的事儿,除了小吃,就是小吃。
惦记那把脆皮烤得吱吱作响的鸡腿卷;惦记那一杯足足有一千毫升的古早味红茶;惦记那加台湾甜辣酱的牛排、蚵仔煎、生煎包……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鸡腿卷,外皮是酥脆的鸡皮,里面则是一整条鸡腿肉。
连政客博弈都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扯到小吃,据说小吃能「挑逗选民味蕾」,如果某地小吃种类少,是会因此遭到鄙视的。
▲新竹市曾被称为「美食沙漠」,市长林智坚相当不服气。于是新竹市府整理出51家美食,出版「市长带你吃美食」。图为市长林智坚,图源
海峡新干线当你到了台湾,一定感受得到台湾人对小吃的自豪:
路边小吃摊招牌艳丽、晃眼,各式小吃琳琅满目摆在案台上,炉灶上的火花和店家的叫卖声迸发在一起,看起来就口舌生津。
还没走近一家,便听到嗲嗲的「欢迎光临」,稍微走近,店家就会热情地介绍自家小吃有多么好吃,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台湾小吃店艳丽的招牌
台湾小吃源自庶民,生来就是这样接地气。
台湾美食界扛把子焦桐说:「台湾特色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
▲焦桐,在台湾的地位相当于蔡澜。陈晓卿给他的新书作序,还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饭」。
为什么台湾人爱发明小吃?
「夯」是台湾人用来形容火爆小吃的字。台湾人,有一万种理由发明「超夯」的美食。
担仔面,原本是渔民为了贴补家用才发明的小吃。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担仔」在闽南语种是挑扁担的意思。每年清明到中秋,台南便风浪险恶,就连最大胆、最不怕死的渔夫都出不了海。渔夫把这段时间称为「度小月」,担仔面创始人渔夫洪芋头为了维持生计开始卖担仔面。
渔夫们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他们用滚水煮油面,用肉臊或虾、卤蛋做浇头,最后装在精致的小碗里,一碗担仔面即大功告成。
▲给担仔面加肉臊
一碗担仔面各有千秋,灵魂在汤底和浇头。
汤底一般要用草虾熬制,提供基本的味道;而浇头里万年不变的是肉臊,把面和汤提升得美味又馥郁的肉臊。
▲担仔面,有鲜虾,就算高配了。
有些美食的出现是为了一解乡愁,比如牛肉面,实际上台湾牛肉面的雏形是四川牛肉面。
▲台北最出名的永康牛肉面。牛肉面最早来自高雄岗山的眷村,那里是四川籍老兵集中的地方。他们尝试做了台湾版的郫县豆瓣,再红烧一下做汤底;把吃不完的美制罐头里的大块牛肉做浇头,就做成低配版牛肉面,结果火遍台湾。
和现在一样,四川人走到哪里就把川菜带到哪里。
可惜四川男人手艺实在不佳,台湾气候又做不出和四川相似的豆瓣,最终变成了味道更棒的「台湾川味牛肉面」。
在台湾,类似带有大陆地名的小吃比比皆是:温州大馄饨、天津葱抓饼、蒙古烤肉……这些代表了乡愁的小吃,往往和他们的大陆亲戚美食差别挺大。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台湾美食评论家逯耀东去四川寻找川味牛肉面却无功而返的经历:「穿街过巷两个小时,竟无所获。最后吃了两盘夫妻肺片与一碗钟水饺,拎了一斤郫县豆瓣酱回来」。
而有些小吃,甚至好吃到直接征服台湾人民,不需要理由。
台湾人喜欢吃QQ弹弹的食物,于是发明了木薯粉圆,有了珍珠奶茶,万恶的肥宅快乐茶;
▲垦丁的珍珠奶茶店,粉圆,就是珍珠。图源微博
Jamjim喜欢上西式餐饮,发明了「刈包」,这种台湾版汉堡到了美国反而征服了当地人……
▲刈包也叫虎咬猪、割包,类似肉夹馍。将半圆形的特制馒头「割」成两半,再用酱油卤制的五花肉、酸菜、花生粉以及香菜做馅,就成了刈包。刈包在美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纽约时报》都曾经在美食版以专文介绍过割包。
为什么偏偏是台湾人,能发明如此众多的小吃?
美食圈有一条不成文的公理: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饮食文化一般不会差。
近代以来,台湾人接受的文化是最多元的,几乎没有地方的族群、文化能像台湾这么复杂。
当年来台的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陆人,更是直接促进了小吃在台湾的发展。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台湾原住民地图,台湾人有「四个半族群」,即原住民、客家人、闽南人、外省人和近代迁移到台湾的越南人等。
台湾东部的花莲,一座世外桃源的城市。
在这里,你能找到祖籍浙江大陈岛的外省人做的眷村美食;也能看见原住民太鲁阁族人的山胡椒香肠;甚至还有越南女子嫁到台湾开的越南小吃店……
▲花莲原住民一条街
早期台湾原住民狩猎时,在没带任何炊具上山的情况下,善用满山竹子,起堆火,将随身携带的糯米装进竹筒内,加水给炊熟成饭。
日后,竹筒饭便成了庆典活动上一个主食。
在花东地区原住民称竹筒饭为“德鲁固”,且传统的“德鲁固”是不添加任何佐料,仅放入糯米及水。吃的时候可以充分享受竹子的清香,也可以沾着甜辣酱食用。
改良型的竹筒饭,也可加直接加进各种佐料于竹筒中一起闷烧,如肉、鱼丸、香菇等,但最好先将材料剁碎后再混入米中,风味会更好。
竹筒饭可用火烤及蒸煮两种,吃起来不油不腻,而且有淡淡的竹香味,别有一番风味。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台湾原住民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有一样奇葩食材是绝大多数原住民都爱吃的,那就是“飞鼠”了。
尤其对居住在山地的那二三十几万原住民(另外二十几万住平地)来说,飞鼠是美味的山珍野味、高级美食。
台湾的原住民爱吃飞鼠,这可能是以前生活物资匮乏,不得已用来充饥吧。
但这一吃就吃上瘾了,一直到现在都还保留吃飞鼠的习惯。如果原住民用飞鼠肉来招待你,那就证明他们将你当成好朋友了,你要是再吃得津津有味的话,他们更是高兴。
"台湾藜"在原住民中最常见的做法是酿制小米酒,除此之外,也拿来当主食添加在米饭、芋头、地瓜中食用,很特别的是原住民还会用它来插花、装饰及做头饰。
在这家原住民料理餐厅中,我在餐后的甜品里就尝到了台湾藜,白色的酸奶状部分其实是当地的小米和台湾藜熬出来的甜粥,里面撒一些Q弹的台湾藜,真的非常非常好吃。
原住民常吃龙须菜,在布农族语言中有「上天贈予」之意。蔓延的龙须菜藤下面隐藏着的成熟的果实,这就是龙须菜心,或者叫佛手瓜。
原住民做的野菜汤一点肉都没有,但鲜美到让你吃惊。我其实一直相信纯素的蔬菜汤就没有过于期待,但真的喝到后不禁感叹太!好!喝!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野菜汤
这道野菜汤的食材有南瓜、野菜、龙须菜心、丝瓜、芋头、菌菇,仅此而已。
汤的颜色是南瓜煮出来的自然的橘色,清澈、柔和、甘甜,看不到任何花椒大料,只有食材本身的味道。
台湾味道可能就是一种有容乃大的饮食文化,里面带着战争、流离的味道,是一种稀有中外文化融合出来的必杀美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说族群丰富是台湾人热衷发明小吃的内在原因,那台湾丰富的物产就是充分且必要的外在条件了。
▲台湾全省物产差异图,图源
穷游锦囊台湾长得好像一个番薯,但难啃的山地、丘陵占了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则是湖泊、溪流、平原、火山、群岛……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地理名词,在台湾都用的上。
但是大陆任何一个省、市、自治区单独和台湾比自然资源,都是小巫见大巫。
▲台湾池上,出产台湾最好的稻米。以稻米和小麦做成的小吃有:担仔类、咸米苔目、米粉汤、台南米糕、卤肉饭、米粉炒、古早味咸粥、油饭……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图为台东捕猎旗鱼人。台湾有漫长的海岸线,四处都是优良渔港,四季都有海鲜出产,代表小吃有:蚵仔煎、黑轮、
嘉义山区出产的爱玉,挤出果胶,做成琥珀状、滑嫩Q软的爱玉冻,淋上柠檬汁,再镇上冰块,就是台湾人夏季最爱的「柠檬爱玉」;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柠檬爱玉
南投出产的凤梨,表面孔隙少,比菠萝更好入口更清甜,不加冬瓜蓉、用纯凤梨做馅的被称为「土凤梨酥」,咬开就看到丝丝的凤梨,仿佛闻到阳光的气息;
▲微热山丘凤梨酥
台南出产的「虱目鱼」,是台湾人的最爱。整尾鱼水煮做虱目鱼煮米线;鱼骨熬高汤煮米做鱼粥;鱼皮裹鱼浆煮羹汤配油条;鱼肚油脂丰富拿来干煎、三杯……
点击下图,进入台湾美食区
▲煎虱目鱼肚
复杂的饮食习惯加上丰富的物产,让台湾人早就站在了小吃之巅。
两岸携手,商机无限
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台湾各式美食
各款精品
馈赠亲朋好友
或
想品尝体验台商优质产品
请按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xg/1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