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根植海岛数十载,梅花香自苦寒来
年,汕头大学南澳临海实验站开始建设,
三十年的风风雨雨、
40多公里的来回奔波、
数十名科研人的攻坚克难,
实验站科研成果累累,造福广大南澳渔民
海恋
为郑怀平、陈伟洲等汕大海洋人点赞
温热世界一线间,
碧波粼粼浪滔天;
青澳一湾笑明月,
金银岛上霞光炫。
根植海岛数十载,
梅花香自苦寒来;
南澳金贝龙须菜,
怀平伟洲尽心栽。
——汕头大学副校长乌兰哈斯教授
《大海掘金》解说词
在闽、粤、台海面交叉点,有一座美丽的海岛——南澳岛。这里四面环海,风光旖旎,素有“粤东海上明珠”的美誉。广东省第一个海洋科学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亩临海实验站就座落在这里。
从汕头大学到南澳岛,距离40多公里,年南澳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前,这个海岛与外界只能依靠舟船往来,风吹日晒,临海实验站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正是这样一群来自汕头大学的党员专家教授,他们长期扎根海岛,埋头苦干,刻苦攻关,立足粤东海洋基础产业,重点研究海洋生物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海产品高值化利用、海洋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他们是“大海掘金人”,也是引领渔民致富的“贵人”。
郑怀平教授,博士师导师,他带领课题组经过6年的选育和示范应用,年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这是汕头大学第一个具有独自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也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贝类新品种,更是我国首个走出国门践行“一带一路”的贝类新品种,具有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
然而,这个新品种的诞生却来之不易,郑怀平带领课题组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得以完成,郑怀平将它命名为“南澳金贝”。
郑怀平通过对黄金色扇贝的研究,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黄金色扇贝是扇贝的一个变异品种,而这种变异形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他将可以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扇贝品种,这将为渔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与国内外养殖企业、合作社及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目前该新品种已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我国南方海域以及马来西亚沙巴州推广养殖。据统计,近三年累计推广养殖约10万亩、产值超过30亿元,每年为社会提供1万个左右就业机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获“广东省专利优秀奖”、“汕头市专利奖金奖”,郑怀平教授本人荣获“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汕头市专利优秀发明人奖”。
龙须菜是南澳岛的海水养殖品种,在南澳岛大量栽培并已形成产业化。说到龙须菜,就不得不提及陈伟洲教授。年,他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龙须菜种苗从青岛带到南澳,年获得栽培成功,从此平衡了海洋的生态,让海水不再产生赤潮。
在南澳岛,陈伟洲被渔民们亲切地称为“手机总理”,渔民在栽培龙须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第一时间向他咨询。
朱永胜原来以捕鱼为生,是陈伟洲把龙须菜的栽培技术介绍给朱永胜。我国南海的龙须菜养殖,一般是把龙须菜采摘后,当作鲍鱼养殖的饲料,所以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重视。
扎根海岛20多年来,为解决龙须菜栽培产业中的优良苗种供应和琼胶原料质量问题,经过6年的选育和示范应用,陈教授课题组在年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龙须菜“”新品种,解决现有龙须菜栽培生产中的耐高温性能差、敌害生物抗逆性差和含胶量较低的问题,提升了栽培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现实的推广应用价值。
如今,龙须菜栽培已成为南澳岛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之一,收割后的龙须菜除了烹饪食用,也可晒干后销至粤东乃至福建、海南等地的琼胶厂作为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用于果冻、牙膏和冰淇淋等,由于销路好,渔民都愿意转产栽培龙须菜致富。
依托于汕头大学的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于年获得省科委和省计委批准立项建设、年通过验收后,南澳临海实验站成为了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站有陆地面积多亩,专用试验海域10公顷,建筑面积多平方米。
南澳临海实验站地理位置图
以郑怀平、陈伟洲为代表的党员专家教授,长期扎根于此,刻苦攻关,立足粤东海洋基础产业,重点研究海洋生物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海产品高值化利用、海洋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他们是“大海掘金人”,也是引领渔民致富的“贵人”。
郑怀平教授
陈伟洲教授
来源丨汕头大学党委宣传部、汕头大学理学院、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编辑丨黄思慧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z/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