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健康智慧三
颜回短命伯夷饿。颜回家贫而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常常喝水充饥,食不果腹、读书殚精竭虑,营养不良致使血气虚、肾气弱、骨髓竭、发变白,32岁去世。孔子痛苦不已“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但父子俩都很贫穷,以至颜回死时他父亲请求孔子卖车来替他儿子买棺材安葬颜回,被孔子拒绝了。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游历到首阳山,终日采薇而食,没过多久就因此饿死。
公孙尼子说孔子“是良医也”。《公孙尼子》记载:孔子有疾。哀公使医(公孙尼子)视之。医曰:“居处饮食何如?”子曰:“丘春之居葛笼,夏居密阳,秋不风,冬不煬,饮食不馈,饮酒不劝。”医曰:“是良药也。”
孔子讲究衣食住行。先说衣,《论语·乡党篇》:君子不以绀緅(gànz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chīxì),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这里详尽地说了他的穿衣经验:不要穿太深色的衣服,像丧服;不能穿红色或紫色的内衣,太惹人遐想;夏天穿半透明的疏麻衣,一定穿衬里,以防走光;冬天穿羊羔皮草,要搭黑衣;穿麋鹿皮,要搭素衣;穿狐狸皮草,要搭黄色衣裳……睡衣要穿宽松的长袍,这样才舒服;而坐垫,最好用貂皮,足够暖和。除了去参加葬礼,一年四季都应该配挂玉佩(贵族男性专用首饰)。由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极注意仪容的孔子,后来逃难时仪容尽失,才自嘲为“丧家狗”。
不时、不食。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既“食不厌精”又“脍不厌细”且“割不正不食”。《论语·乡党第十》记载孔子“八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是孔子对饮食的看法,涉及了健康与养生,可以看出孔子一贯重视饮食。
“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种应时令、按季节吃东西的方法,一招一式不能乱。比如老北京,元旦要吃驴肉,谓之"嚼鬼";立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坛城根儿采龙须菜吃,图的是沾沾仙气儿;四月要吃京西的大樱桃,谓之"尝一岁百果之先";五月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笋"。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河里肥蟹和湖中莲藕;重阳节吃花糕,过去的竹枝词里说"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到处忙",那是一种双层三层乃至更多层的点心,中间夹着枣栗等果仁,意思是"层层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节,团圆的饺子之外,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伴儿,是不能够不吃的,意思是"百事大吉"……一个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祷与祝福,都蕴涵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如今,物质的发展,科技的发达,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外卖、夜宵、大排档、自助餐……手到擒来,随心所欲,反季节的食物、转基因的食品更是随处可见,吃得是越发的花样翻新。
不时不食还能体味到做人的道理,按照规律行事、按时吃饭睡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z/1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