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贫困渔村3招精准扶贫,实现美丽蝶变
广东汕头南澳是广东唯一一个海岛县,作为南海中的一个绿洲,这里是人们旅游度假的胜地。经过蜿蜒如长龙般的南澳大桥,踏上后宅镇龙地村,记者暗自在想:“这么美丽的海岛怎么也会有贫困村、贫困户?”经过一番仔细的走访了解,才发现其中的症结所在——可开发利用土地少、岛上相对封闭、渔民靠海吃饭风险大……
据了解,经过汕头市政协办公室、市供销合作总社近五年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这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达到“八有”标准,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翻了几倍。而且帮扶单位还为以后巩固帮扶成果拟好了“法宝”。
帮扶前贫困户年收入不足龙地村位于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区域,全村有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人。
与其他贫困村非常不同的是,这里的可耕地还不到亩,而且是分散的“插花地”,难以开展规模的种植。而出于营造旅游优质环境的需要,在镇区也不能随便开展养殖业。
汕头市政协办公室驻南澳县后宅镇龙地村第一书记李焕告诉记者,龙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很复杂,除了因病、因学、因残等,还有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据他和村里干部介绍,南澳大桥通车(年1月1日)之前,这里交通很不方便,出入只能依靠轮渡;岛上资源有限,旅游业开发受限;村里很大一部分是渔民,看天吃饭,风险也很大,一旦遭遇意外,一家的主要劳力也就没了。而由于相对闭塞,这里很多村民也缺乏其他劳动技能,“一开始驻村帮扶时,贫困户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元!”李焕说。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贫困村,摆在帮扶单位汕头市政协办公室、市供销合作总社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精准帮扶之路?
黄金地带出租商铺年入超40万“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帮扶单位开出的第一个“药方”是因地制宜。南澳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南澳大桥建好后,更方便地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作为帮扶挂钩的市领导,年以来,汕头市政协主席谢泽生曾多次过来调研,几乎每次都会强调一个问题:‘帮扶村定的规划和项目要和南澳、后宅的规划配套、统一、协调,你们跟进了没有?’”李焕说,南澳县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此,帮扶单位紧紧围绕旅游服务业来做好扶贫攻坚这篇“大文章”。
龙地村是一个类似城中村的地方,村委会位于后宅镇的中心地带,是一个两层临街建筑,人们进岛后前往县城都要经过这里。帮扶单位和村两委于是决定将商铺租赁产业做大做优。投入约万元,将原有闲置危房盘活改造,建成两层面积约平方米的临街铺面,年时打包出租,年收益可达二十五六万元;同时,将原村委会楼下商铺进行整治提升,实现连片经营。光这些商铺的租金,村集体每年就能收入40万元以上。而为了让出“资源”,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集体搬到了狭小的二楼办公。“我们村资源不多,所以哪怕有一点点的资源,有一笔可用的资金,都要用到刀刃上。”李焕说。
村委会一楼的商铺整治提升后,租金提高到了每个月每平方米元以上。在楼下的商铺中,一家农村电商驿站格外引人注目。
农村电商驿站除了销售各种日用品之外,还出售当地的海产品特产。说起这个农村电商驿站,离不开扶贫工作队的消费扶贫策略。南澳很多人都以打渔为生,家里或多或少有加工海产品。作为帮扶责任单位,汕头市供销合作总社发挥自身优势,出了一个消费扶贫方案。驻村工作队对龙地村进行了摸查,发现村民加工厂能够生产紫菜、鲜宅鱿、各类鱼干、干贝、花胶等一批特色的农产品。于是,在年,市供销社首批采购了二十多个种类的海产品,在供销社的生鲜超市进行线下销售。“为了帮村民尽快打开销路,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供销社都是贴运输、店面和冷链等成本,村里也不收取经营提成。”驻村工作队员赵飞龙说。
消费扶贫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这个小小的农村电商驿站,它的经营主体是汕头市供销总社下属的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协议,每年这个电商驿站要给村集体交付场地租金和经营分红。而这些资金,部分会分到贫困户家里。记者看到,这里除了销售各种日用品之外,也出售丰富的海产品,游客既可以当场购买,也可以通过网络下单邮寄,非常方便。
除了购物,帮扶单位还计划将这个驿站打造成集岛内民宿、水上定制活动、游客旅游导引等一站式服务网点,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
贫困户学会技术后创业做微商对于贫困户,帮扶单位的“药方”主要则是因户施策。“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这方面,帮扶单位推出了很多实打实的就业帮扶措施。
年以来,帮扶单位一直对贫困户进行就业培训,涉及养殖业、服务业等内容,包括龙须菜、紫菜等养殖,海产品深加工、潮菜师傅等等。有了一技之长,贫困户不但能通过打工获得稳定工资,也可以自己创业。
贫困户周俊有身有残疾,不能干重劳力活,扶贫工作队推荐他妻子谢淑惠村里的南澳县龙达海产品加工厂当临时工。谢淑惠很争气,通过刻苦学习,学会了海产品深加工技术后,便提出在家里自己加工,夫妻经营转做微商。为了帮她一把,扶贫工作队给她买了冰箱,还通过朋友圈等途径帮她推销产品。在她家,记者看到她卖的海产品真不少,有各种打好包装的鱿鱼、海虾、干贝等,谢淑惠说,碰上传统节日的时候,还会供不应求呢。周俊有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一块一年的纯利润就有一万多元。更让夫妻俩踏实的是,女儿周晓纯也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镇里的公益性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
帮扶单位帮周友德(左)在家里二楼加建了一个房间供老人居住。贫困户周友德的生活也改善了。他以前在渔船上帮人打工,风险大,收入很不稳定,两夫妻和母亲一起挤在只有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母亲只能在狭窄的客厅铺张床睡。后来,扶贫工作队推荐他到附近一个小区当保安,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帮扶单位还利用扶贫资金,帮他家在二楼加建了一个房间供老人居住,解决了一家困扰多年的居住难题。记者和扶贫干部离开他家时,周友德的妈妈蔡英密紧紧握住我们的手久久不放,不停地说着感谢,让人动容。
李焕说,目前,龙地村很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到汕头、潮州、广州等地打工,有一技之长傍身,收入都不成问题。留在村里的,主要从事旅游服务业,开小餐饮业、水果摊、摩托维修店等,扶贫工作队都提供了相应的帮扶。
经过一轮帮扶,到年底,龙地村的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村集体收入则超过了40万元。
设济困基金留下长效帮扶机制不但千方百计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的收入,扶贫工作队还从长远入手,为巩固脱贫成果早早想好了对策。
跟其他贫困村不一样,打渔为生的渔民,最怕的就是意外。一旦在出海时遭遇海难,失去了主要劳力的家庭就会陷入危机。贫困户彭瑞德一家就遇到了这样的不幸。
几年前,彭瑞德的儿子出海捕鱼时遭遇海难,全家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主要来源。随着儿媳的改嫁,家里仅剩下两个孙女与两老相依为命。如今,两老已经70多岁,没有劳动力,两个孙女分别就读高三和初三,收入成了大问题。幸好赶上帮扶政策,一家有低保补贴,两个孙女有教育补贴,每年还能拿到几千元的村集体项目收益分红,暂时解决了难题。
记者与扶贫干部上门时,彭瑞德的孙女彭燕桦正上完网课。读高三的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告诉记者,她希望能考上华南师范大学,将来当个老师,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彭瑞德的孙女彭燕桦在上网课,她希望能考上华南师范大学。考虑到出海捕鱼难免风险,也考虑到岛上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生活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开会后,决定在龙地村留下一个动态的保障机制,如今这个决定已经以文件的形式定了下来。年后,将从村里每年收到的租金里拿出30%,建立村级的扶贫济困基金。在低保、五保实现最低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留下一个不谢幕的帮扶机制,让大家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受疫情影响,南澳岛的旅游业受到了暂时性的冲击。不过记者采访期间发现,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弱,加上南澳大桥暂时停止收费,来岛上旅游的人数也多了起来。“这里空气好,风景优美,附近周围潮州、揭阳市甚至邻省福建都不断有人过来旅游,特别是周末,游客恢复了有一半了。”龙地渔村党总支书记沈俊木对记者说。李焕也乐观地展望,相信随着疫情的过去,随着帮扶措施的陆续发力,龙地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来源:新快报、广东学习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s/1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