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沧海桑田
作者:李世恒
年的最后几天,利用公休假去了趟福建连江县的黄歧半岛,体验了一把渔民的生活,这里的海产养殖业非常发达,到处是沧海变桑田的繁荣景象。
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产养殖业,宽广的养殖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农村余民大量涌入,一些渔村的外来人劳工几乎超过全村人口。而且大多是夫妻搭档、兄弟同族,甚至还有拖老带小的举家而来,干得最长的已有十多年。
养家的责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渔工们迸发出巨大的工作激情。每天早上三点多钟很多人就已经出海,住在漁排上的人们早已打开头顶灯干开啦。早早干完自己的活后,可以去找缺人的地方打临工,又挣一份额外的钱。特别能干的每月可挣上万元。
难以想象的是,海上劳动的人群中,妇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更不可思义的是,这些来自内地农村的她们,竟然有很多根本就不会游泳。为了家人生活更美好,她们的勇敢与付出让人敬佩。
海上奇幻绚丽的朝霞晚暮,让来自内陆的我们兴奋不已,大有将来在此休养余生的感慨。尤其是渔排上小木屋,孤寂的漂浮在大海深处,白天钓鱼品海鲜,晚上头枕波浪数星星,完全自由的放飞心灵。这才是大海的最大魅力所在,更是旅行修心的终极目标。
鲍鱼的养殖技术含量不高,但劳动力的付出却是巨大的。从钮扣大的鲍苗养到可以出售的几年时间里,从不间断的每隔两三天就得人工喂饲一次。数千上万的养殖箱得逐个拉出添食,饲料是纯天然的龙须菜、熟海带等,都需要在岸上加工好带上去。看看渔排上成堆的空袋子,就知道用量很是惊人的,所以鲍鱼在海产中的高大上地位是有道理的。
渔排是渔工们的工作之地,也是休息之处。小木屋里有睡床、厨房、厕所、饭桌、电视机等简单的生活设施。小的可住两三人、大一点的五六人。晚上人们既可以住渔排上,也可以住岸上。交通工具是机动小船,也有大船可逐排送人。有些人除台风之来临之时,长年就生活在渔排上。
这里除了鲍鱼,还有养殖海参、对虾、竹蛏、石斑鱼等高档海产品。其中海带的数量和品质,还为这里赢得了中国海带之乡的美誉。图中方形格中养的是海带苗,条状和点状漂浮物下的是海带养殖绳。过去只知结网捕鱼的渔民,现在很多人己在近海里精耕细作,男女老幼都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更比在大海中拼搏要安全得多。
与当地老渔民接触交流,他们对大海的敬愄之情是不加掩饰的。大海的博大慷慨是人们的生存之本,然而在大海的狂暴力量面前人又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助。每当巨大的台风来临,海上的一切转眼间被搅成麻花,摧毁殆尽。还有的被卷扔上岸,经常造成人员伤亡。看看渔民们的老房子,厚重的石墙和加砖石的瓦片,就知老渔民所言不虚。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妈祖庙,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慰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人们非常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政策,尤其是提到邓公更是崇敬有加。他们说在之前尽管守着大海,竟然连喝口鱼汤都是难事!看到欣欣向荣的渔村,但愿政策能永远符合百姓的心愿!
李世恒,男,贵州省贵阳市人,做过空军战士、记者编辑、高级摄影师、公司职员,已在各报刊杂志发表各种文章数十万字。华文原创小说签约作家。
注:本作品经作者授权发布,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报刊选稿刊用及其它用处,请直接联系作者或通过首发平台联系。其它平台转载请注明作者署名及(来源:华文原创文学)部分封面插图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向原作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s/1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