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一身绣壳如彩月,两片温软化丰腴

自古以来鲍鱼在菜肴中占有唯我独尊的崇高地位。

“小或如钱大如掌,半蚌应月形偏颇,壳含九孔或名螺”,古人短短几句话就把这种奇妙的物种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古人对鲍鱼的印象来源于它的“半边壳”,而现代人对鲍鱼的印象来源于它的“一片肉”。每谈及鲍鱼,我们便立刻想到它鲜美的肉足,似乎鲍鱼就是为成为人类餐桌美食而出现的。

却忽略了鲍鱼美丽的外壳、不易被察觉的口与肛门、强健的闭壳肌与复杂的内脏器官等。

今天在这就要“揭竿起义”,为鲍鱼其他部位“鸣不平”,鲍鱼可不只是“一片肉”:

——外壳——

与其他许多的软体动物一样,鲍鱼拥有美丽而坚固的外壳

鲍鱼外壳上有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从壳顶向腹面逐渐增大,在近末端贯穿形成一系列小孔,这些孔洞是它和外界物质交换的通道,被称为呼吸孔。

随着贝壳的生长,前部不断形成新的呼吸孔,但是新孔形成的同时,最后一个壳孔也逐渐被封闭,因而每种鲍鱼在其一生中的壳孔数基本上可以保持一致。

鲍鱼平常吸附在岩石上,这些孔洞是它和外界物质交换的通道,孔洞数量因个体大小和种类而异,通常是四到九个,所以古人称鲍鱼为“九孔螺”。

——触角、眼睛与口——

鲍鱼的头部很发达,它的两个触角在伸展时很细很长。在触角的基部背侧各有一个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生长着眼睛。

鲍鱼口里的齿舌是贝类特有的器官,几丁质结构上生着多列小齿,形状如同锉刀,它们就利用这些小齿刮取和碾碎食物。鲍鱼喜欢栖息在潮间带礁石区和潮下带浅水水域,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则潜藏于礁石缝隙里。它们主要以海带、裙带菜等藻类为食。鲍鱼外壳和生长层五彩斑斓,这些颜色就取决于它们在各个时期摄食的海藻种类。

——腹足——

鲍鱼柔韧的腹足分为上足和下足两部分。上足生有许多绒状的触角和小丘,它们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这是鲍鱼感知周围环境变化的部位;下足伸展时呈扁平的椭圆形,紧实有力。

鲍鱼的腹足特别肥厚,为扁椭圆形,黄白色,大者似茶碗,小的如铜钱,我们吃鲍鱼主要就是吃它的足部的肌肉。

鲍鱼足肌的附着力相当惊人。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鱼,其足的吸着力高达公斤。任凭狂风巨浪袭击,都不能把它掀起。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铲铲下或将其掀翻,否则即使砸碎它的壳也休想把它取下来。

——闭壳肌——

鲍鱼属于软体动物门中的原始腹足目。与其他的许多软体动物一样,鲍鱼也有一个强有力的闭壳肌。

闭壳肌将鲍鱼的身体与其壳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双壳类中,闭壳肌主要用来闭合两侧外壳。

图中腹足上的“小圆”就是鲍鱼的闭壳肌啦。相比起其他带壳海鲜,鲍鱼算是容易取下闭壳肌的一种,所以我们平时食用鲍鱼时常常能见到下图这样,连带着闭壳肌的鲍肉。紧致的闭壳肌与下方富有弹性的肉足相得益彰,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内脏——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为保证鲍肉口感的纯粹,在处理鲍鱼时习惯将其内脏去除;但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却常常是不加以去除的,保留了鲍鱼完整的风味。

现在对鲍鱼内脏的可食用性尚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因为鲍鱼只吃海带、龙须菜等海藻类物质,是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不容易出现在内脏富集有毒物质的问题。并且鲍鱼肝在处理得好的情况下能做到肥而不腻,口感极佳,是很多人心目中堪比鹅肝的至尊美味。

鲍鱼肝油

但也有人认为:鲍鱼的内脏器官含有光致敏毒素,是海藻叶绿素衍生物的分解产物。这种毒素一般在春季聚集在鲍鱼的肝脏中,具有光化活性,如果有人吃了含有这种化合物的鲍鱼,然后又暴露于阳光中的话,该物质会促使人体内的组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等胺化合物的产生,从而引起皮肤的炎症和毒性反应。

所以,别看鲍鱼乍一看就是一片长着壳的肉,在水中也总是一副慢慢悠悠的样子。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类有四肢五脏,小小的鲍鱼其实也有一套复杂的系统构造呢。

现在,想到鲍鱼,你还会只想到“一片肉”吗?

全世界的鲍鱼有多种,分布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地有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墨西哥、美国和欧洲、中东一带。

国产鲍鱼

澳大利亚青边鲍

南非鲍鱼(在香港称又叫孔雀鲍)

智利鲍鱼

中东干鲍

新西兰蓝鲍-海洋精灵

鲍中贵族---新西兰黑金鲍

赞赏

长按







































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zf/70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