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角镇革命老区贫困村全部拔掉ldquo
白癜风遮盖 http://m.39.net/pf/bdfyy/bdfzg/
上一篇文章: 科普常识春季常见野菜大全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石角镇山底地区是廉江市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是粤桂边红色根据地
“最近生意不错,来这里学习参观的人很多。”炎炎夏日,廉江市石角镇山底红色教育基地门外,卖本地特产的老板笑盈盈,一早又推销出一袋茶叶。烽火岁月里,生活在山底老区的人们,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的后代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洗”一口井,到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从长途步行去集市,到就近候班车去“趁圩”;从为孩子结婚存粮,到吃穿用度不愁……受益于精准扶贫,包括山底在内的廉江市广大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新活力。据统计,廉江市革命老区自然村有条,占全市自然村的52%,人口占53%。廉江市有省定贫困村57条,其中46条位于革命老区,占比80%。在党建引领下,这些贫困老区村继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勤劳奋进、攻坚克难,现在已全部退出贫困行列。位于廉江市石角镇山底地区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新风气
党员捐出老屋建设纪念馆
山底,一个被广西玉林陆川县、茂名化州市合围的“飞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住着1万多名廉江人。这里是廉江市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是廉化陆博边的主要游击区和革命活动中心,石角第一个党支部便在这里成立。年播出的湛江市首部红色教育电视纪录片《从山底出发》,即以山底地区革命斗争史为素材,再现山底红色历史,激励共产党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拼搏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山底传承。“我是党员我带头。”建红色教育基地时,革命老区安铺镇老马村原党总支书记洪进强,把自己的老屋捐出来建纪念馆。老党员伍连英也捐出自家祖屋建文化馆。如今,纪念馆、文化馆所使用的电费,也是他们两人分担。村中老党员们,也纷纷将军用毛巾、水壶等自家纪念品捐赠出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担当。“留下来的‘老古董’,见证了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洪进强今年已经64岁,他希望前辈保存下的这些宝贝,能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勉励后代人积极进取、造福社会。红色基因是山底地区最深刻的历史人文烙印。山底地区进行各种大小战役多场,田头革命地下交通站遗址、山底刘付宗祠、化北独立大队成立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每一处都见证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山底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依托。”石角镇山腰村党支部书记刘付正介绍,为保存、传承好这份基因,石角镇在山底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讲解员3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名,并对历史资料作进一步搜集整理,扩大展区和展品展出面积。山底红色教育基地约80公里外,石岭镇盘龙塘村的红色文化气息同样浓郁。村口墙上的红色主题墙绘鲜明夺目,龙湾区革命史陈列馆、盘龙塘红色广场、纪念园门楼、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近年来,盘龙塘村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元素”融入各大景观和新增项目建设中,用红色文化装点美丽村庄。龙湾区革命史陈列馆尤其醒目,以龙湾区革命斗争为主线展示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史。展馆分为九大部分,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同时还有仿真场景、实物展陈,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龙湾区革命斗争史。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盘龙塘村致力于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高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廉江市石岭镇“老干部红色教育基地”揭牌
新面貌
长效机制改善环境助脱贫
回想起十年前的盘龙塘村,石岭镇党委委员林汉感慨良多。那时,盘龙塘村还是竹窝围成的村庄,到处是残垣断壁。如今则旧貌换新颜,已经实现水泥硬底化的村道两旁,是万紫千红的花圃,孩童可以在绘有红色故事的文化墙前快乐阅读。这些变化让林汉感到心旷神怡。近年随着硬件改善,盘龙塘村持续抓好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改造,完善绿化、河滨步道、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休闲宜居村。同时,继续完善村内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垃圾处理、巡查督查等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村庄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老区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红色旅游的口碑。通过持续推进“清沟、扫地、摆整齐”,山底革命老区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对村庄边际、胡同小巷等进行整治,拆除私搭乱建,消除卫生死角。在党员志愿者、乡贤和热心村民的带动下,山底革命老区把“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污水治理作为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清沟、扫地、摆整齐”观念融入了村民生活,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同样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动作用,老马村委会尖仔村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形成了长效机制。去年底,尖仔村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村民自发加入清理卫生死角。老马村党总支书记伍泳说,现在尖仔村成立了义务清洁队,建立起“党群联动、户比互评”长效机制。按照这套制度,尖仔村每月组织一次交叉互评,由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轮流参与农户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的匿名打分。通过设立在先锋站里的“党群联动、户比互评”议事堂进行汇总,村里每月评选10户卫生清洁优秀家庭给予奖励,同时列出卫生清洁情况较差的家庭进行通报批评。贫困户也因村容村貌整改长效机制受益。尖仔村聘用了2名贫困户做保洁员,村里清洁有了保障,贫困户也有了一份稳定收入。伍泳介绍,该村现有13名党员,以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岗的作用,每名党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各自负责事项包括卫生监督、关心老弱病残群体等。“党员双联机制”不仅落实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还落实到精准扶贫、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尖仔村风景如画
新产业
融合发展“风景”变“钱景”
除了帮助贫困户就业,尖仔村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动员群众种植木薯,加入老马木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健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确保群众增收。利用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尖仔村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老区变成投资“新热土”,旅游景点的打造给革命老区注入发展新活力,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脉”。“我们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点,规划建设老马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突出产业支撑、乡村特色、悠闲田园,让尖仔村的‘风景’变‘钱景’。”廉江市金融工作局驻村扶贫干部龙杰斌说,通过产业扶贫,尖仔村6户贫困户已于去年全部脱贫。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在廉江革命老区遍地开花。依托红色资源,山底革命老区完善旅游设施,打造“红色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山底地区产业发展。这里先后投资多万元,建成硬底化公路1.5公里,对通往红色基地乡道进行扩大并硬化,建成面积0平方米的宣誓广场、平方米的展馆、平方米的电教室、6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公厕,建成1座革命诗歌展示长廊、烈士雕塑1、大型停车场等,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雏形初现。在全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的同时,山底地区大力推进山底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积极推进千亩山里蚕桑基地建设,山底地区发展了蚕桑种植多亩,发展群众种桑养蚕80多户,并打造了山腰、榕树两个旅游扶贫基地,发展番薯和辣椒种植。“把红色元素融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提升了乡村的颜值,更给乡村农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林汉介绍,盘龙塘村目前已成立腾龙果蔬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辣椒、优质腾龙贡米、鸡鸭等种养业,村里的14户贫困户全部受益。去年8月,盘龙塘村引进种植了80多亩龙须菜,带动贫困户就业。“疫情期间买菜难,我们还分别送医院0斤、医院1斤龙须菜。”盘龙塘村党总支部书记林良松说,下一步,盘龙塘村将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与阿里巴巴合作开互联网品牌点,打造特色产品销售窗口,促进农民增收。除了发展传统农业产业,盘龙塘村的光伏发电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林良松介绍,该项目总投入53万元,预计建成投入使用后村集体年收入约增收3万元,预计年发电量达5万多度。在此之前,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光伏一期发电项目的甜头,去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分到了多元。新生活
家门口变“网红”景点
“以前无人知晓,如今变成旅游季的网红打卡点。”谈及尖仔村的变化,伍泳高兴地说,今年端午节假期,尖仔村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游玩赏景,乡村旅游焕发新生机。近年在推进安铺特色小镇建设中,安铺镇注重对红色党建的挖掘和打造。在精准扶贫挂点单位廉江市金融工作局的大力支持下,老马村委会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特别是以“1+8”(一望无际的花海+八大游学景点)的人文理念,倾心打造尖仔村特色旅游景点。走进尖仔村口,弧形牌坊犹如张开的双手喜迎来客,“抗日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十二个红色的大字在米黄色墙上格外显眼,红色的党旗和五星红旗分列两边,鲜明突出。红色纪念馆、文化馆整齐有序、文物丰富;宣誓广场宽敞整洁、绿树环绕;菠萝蜜树硕果累累。迎宾园、初心园、礼园、思源园、孝园、碉楼、尖子湖,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景点次第分布。“家门口变‘网红’景点,每天都有人拍照。”尖仔村村民林小恒笑着说,多亏了扶贫好政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过上了原来不敢想的新生活。70多岁的老党员刘付春兰,见证了石角镇山底地区几十年的变化。最让老人欣慰的是赶上了近几年红色文旅时代发展机遇,不仅腰包鼓起来了,还能和家人在水车、雕塑、花海里生活,每天都过得很开心。通过大力发掘红色旅游产业,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已成为粤桂边党员干部参观学习和开展教育的区域性基地,也是群众节假日休闲观光的优选之地,山底红色乡村旅游稳步起航。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来自湛江、陆川、化州等地的多家单位3万多名党员干部到山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把红色精神撒播到更广阔天地的同时,这片革命老区的人们也因此增加了收入。“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村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适合贫困户自身所需的产业,补齐短板,做好做活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让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今年初,廉江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工作思路,指出要再做实产业文章。占廉江市省定贫困村数量八成的革命老区村,将继续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助力振兴发展。老区名片
石角镇山底地区
山底老区是廉化陆博边(廉江、化州、陆川、博白边区)主要游击区和革命活动中心、粤桂边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石角镇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所在地。山底老区现有村庄39条,村内尚存有田头革命地下交通站遗址、山底刘付宗祠、化北独立大队成立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现有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的山底(化北)革命纪念馆,是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铺镇尖仔村
位于安铺镇西南部的尖仔村,地处九洲江南岸,是老马村委下辖的自然村。革命战争时期,尖仔村革命志士英勇奋战,有力地抗击了反动派的围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书写浴血奋战的一页。为继承革命传统,缅怀先烈的贡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尖仔村打造了抗日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石岭镇盘龙塘村
革命战争时期,粤桂南地委两次重要的军事会议都在盘龙塘村召开,当地人对廉江乃至粤桂边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年1月,粤桂南地委书记黄明德在盘龙塘村召开廉江县委和新三团领导干部以及部分区委书记会议,研究落实向廉江境内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展开春季攻势。同年10月19日,主要指战员联席会议在盘龙塘村召开,按会议部署,廉江第三大圩市石岭不久后被解放。(李廷睿王德斌张思燕廖伟英)
来源:南方+、文明廉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zf/1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