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常用语当中的典故

那些常用语当中的典故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语言,我们可能每天都会听到用到,但是真的问起他们的典故,出处,你可能就俩眼一码黑,不知道了,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些常用词汇的出处和典故吧。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人们是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但若寻其出处,你就会了解,人们现在所用的实际上是原话的反义。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民心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在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十斤黄金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

慈禧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慈禧没有时间去给母亲祝寿,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其中就有她亲笔写的一幅书法。这幅书法一直保存了几代人,最后毁于“文革”。

诗曰:“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越雷池的雷池在哪?

常言道“不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引申为做事不超过一定界限。但是这里的“雷池”究竟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雷池由雷水积地而成。古雷水从今湖北省黄梅县东流,经今安徽宿松县至望江县东南,积而成池,称为雷池。面积有平方千米左右,约形成于三国时期,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江防重地。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年),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造反,时任江州刺史温峤急欲率兵东下保卫京城(今南京),与大臣庾亮共同推举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击灭苏峻。后庾亮在《报温峤书》中曰:“吾忧西随(今九江西面),过于历阳。足下勿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叫温峤坐镇原防,不越雷池而东。“不越雷池一步”即由此而来。

古代雷池不仅是江防重地,而且也有碧波荡漾、渔舟晚歌的胜景,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曾为之倾倒。陶渊明、李白、陆游等都曾写诗赞美过雷池。自明朝天启年间,古雷池已被浮沙所覆盖,渐渐地变为盛产粮棉的平原沃野。

什么是连中三元?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前后经历余年。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级考试,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因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春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最高层次的考试是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皇帝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是贡士,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一个考生只有在这三次考试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项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为“连中三元”。

因此,在长达余年的科举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陈继昌、戴衢亨和王玉壁。他们不愧是历史之俊彦,人杰中的人杰,奇才中的奇才。

待字闺中”如何与待嫁有关?

在中国古代,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却又尚未出嫁一般叫做“待字闺中”,这是指什么意思呢?

其实,“待字”与古代人取名字的礼俗有关。在古代,名与字是分开使用的,古人只有到了成年之后才能取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里的“冠”指的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意思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的成人礼的时候,就要取“字”,这是对成年男子的尊重和避讳,以后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而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又叫上头、上头礼,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以此代表成年了,也要取“字”。有了“字”,就表示已经成年,标志着到了嫁人的年龄,所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字”就有了出嫁的意思。那么女孩待嫁也就叫做“待字闺中”了。

“杜撰”和姓杜的人有关吗?

“杜撰”这一词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语与姓杜的人有关,而且还是姓杜的人撰写出来的东西。

“杜撰”这一词起源于唐五代,与杜光庭有关。杜光庭(—年),字圣宾,号东瀛子,浙江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在四川做道士时,出于维护道教的目的,编撰神话故事阐扬道教,存世的有《灵异记》、《神仙感遇记》、《墉城集仙记》等;对道教仪则、应验方面的著录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道藏》收录其著作27种,余卷,其中有很多是神仙怪异的内容,属于胡编乱造。由于是杜光庭所编撰,因此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做“杜撰”。

还有一个姓杜的人撰写出来的东西称“杜撰”也颇为流行,这个姓杜的人叫杜默。杜默(—约年),字师雄,安徽和县人,北宋著名歌豪,他与诗人欧阳修、石延年相处甚密。其师石介作诗曰:“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变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可是豪于歌的杜默也喜欢诗,有一次,石介和欧阳修在开封为再次名落孙山的杜默设宴告别,席间诗酒唱和。杜默在答谢诗中写道:“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杓凤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龙。”诗句可算豪放。但有人说此诗后两句重复用了“取”字,犯诗家忌讳。杜默对此不接受,他说那是死守陈规陋习,而诗贵在意境,决不能以词害意。因此,人们以后见到他的诗就说:“这是杜默所撰。”南宋王楙《野客丛书·杜撰》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然仆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

再后来,人们把不着边际、胡编乱造的东西都称为杜撰。尽管有些东西不是姓杜的人撰写,但是“殊途同归”,与杜光庭、杜默的“杜撰”堪称“一脉相承”。

“山珍海味”都是些什么菜?

山珍海味,是产自山野和海洋的名贵珍稀食品,是食物中的精品,如熊掌、燕窝、鱼翅、海参等,在古人食谱上常充主角。

据说,山珍海味可以分为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上八珍:猩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磷鱼、干贝、蛎黄、乌鱼蛋。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食材原料:

驼峰以骆驼的肉峰作原料,可以蒸食或烤食。唐杜甫《丽人行》诗:“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就是以驼峰和银鳞这两道菜作例子来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饮食生活的精美。

鹿尾古人视为珍食,明清两代北京宴饮,最重鹿尾。《红楼梦》写庄头乌进孝向贾府交年租年礼,所开单子的第一宗是大鹿(全鹿)三十只。鹿尾、鹿舌、鹿筋、鹿肉、鹿血、鹿鞭既是美食,又是大补剂品。

燕窝金丝燕在闽粤海滨悬崖上筑起的巢叫燕窝,这是金丝燕吞食鱼虾、海藻经胃液消化后吐出的黏液筑成的,供人食用,营养丰富。

鱼翅、海参鱼翅是加工干制后的鲨鱼鳍,海参是海里一种棘皮动物。古代隆重的喜庆筵席以鱼翅、海参作为主菜,称为翅子席(鱼翅席)和海参席。

鲥鱼春夏之交,一年一次的鲥鱼上市。鲥鱼生活在海洋中,春季到长江、钱塘江产卵,大的三尺,堪称鱼中美味。

我国古时著名的山珍海味,注重原料的选用和做法吃法的讲究。至于宫廷食谱上的“龙肝凤髓”之类,不过是极言帝王饮食的名贵珍异罢了。“龙肝”是用白马的肝脏代替的,凤髓则可用锦鸡骨髓充当。









































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的最好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xg/6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