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打游戏吗?听到问话
老陈说,解放军解放三都澳岛时,他还未成年,攻岛之时,他躲海边山上看着那些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倒在冲锋上岛的路上 “共产党解放了三都澳后,岛上人才开始过上安定的日子,生活也变得好起来”现在,岛上的渔民依靠海产养殖,每家每户年收入几乎都可以达到10万至30万元
从三都澳码头出发向右,沿着海岛一直前行约2公里,便可看见一个特殊的革命烈士陵园暴雨过后,78岁的岛民陈祖成习惯地又去陵园走了走陵园是他在2010年独自掏钱筹建的只要在岛上,老陈常常都会上陵园看看
三都澳曾流传着一句俗语:“三都澳亲戚没路走”
幼时的林细培几乎就没走过什么亲戚“小时候要是能走龙须菜菜谱次亲戚,那个高兴啊,跟过年一样”林细培说,因为交通不便,就是过年,他也很少去给外公外婆拜年两边如果想念得紧了,只能通过写信来消解思念之情只有碰到了极其重要的红白喜事,他才有机会体验一回“走亲戚”的快乐
三都镇位于三都澳中心海域,处于蕉城、霞浦、罗源、福安四县交界,因旧时在此设立第三都而命名三都镇由三都、青山、斗帽、白匏、鸡公山等5个单岛和城澳半岛组成,陆域面积8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7个村和2个社区,常住人口27300人,养殖区流动人员5000多人全镇经济主要以发展大黄鱼为主的网箱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为重点
礁头至三都澳,是现在人们最通常选择进出岛的路线,3300米路程坐上快艇,仅需5到10分钟可就是这短短几分钟的路程,却让三都澳龙须菜种植千年以来流传下了一句“亲戚没路走”的尴尬
“这说的是,过去交通不便,住在三都澳上的人,没法走亲戚,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站在三都澳码头前,年近不惑的林细培看着烟雨对面的礁头码头,思绪飘扬
“我们全家都在做龙须菜”陈老太说,大儿子原本在外打工,见三都澳龙须菜种植火爆,便回来专门做龙须草的销售,小儿子家里也种龙须菜陈老太原本赋闲在家,手脚仍利索就出来分苗挣点零花钱“缠一根苗绳一块钱,大家一起边聊边做,我一天可以赚80多元”陈老太说着话,手仍不停歇地缠着苗
“三都澳亲戚没路走”的俗语,彻底成了老一代人的回忆
七八十岁的老人能做什么?除了颐养天年,体力好自己做些家务,似乎再难有其他答案但在三都澳,不少七八十龙须菜好吃吗岁的老人们能在家门口一月收入两三千元这不是神话,这是三都澳一些村全民龙须菜的真实写照
在三都澳黄湾村,跟着村书记林细培,我们走进一条村居小巷,满眼都是以龙须菜为主题的忙碌景象林细亮家门口,老林正忙着把一条条分好的龙须菜苗装车,门口围坐着一圈工人正忙着分苗分苗的9位工人竟有6位是80岁左右的老人
林以干的儿子林东峰,今年19岁,时髦地挑染了额头的一缕黄发林以干说,儿子初中毕业后没读书,之前不是在外晃荡,就是在家打游戏现在家里种龙须菜,他主动提出帮忙看着东峰把收获的龙须菜拖下车,放进拉菜机里分离菜绳,动作十分熟练“现在还打游戏吗?”听到问话,东峰摇摇头,嘿嘿一笑,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声说了句“赚钱要紧”
小舢板靠人力龙须菜菜谱摇浆,同时借助一块小小的风帆每当海面上起风,乘客们就会喜忧参半有风,船会走得快些可是风大,小小的舢板在海浪中上下起伏,危险系数也直线上升翻船也不是什么罕事好在那的人大都会游泳,虽然没出过人命关天的大事,但是包裹遗失、东西泡水是必然的,一番懊恼无法避免
现在,谈到三都澳的海产养殖,当地人说得最多的不是大黄鱼,而是龙须菜 龙须菜让一些村整村富裕,哪怕是上年岁的老人,都能通过龙须菜创收
班船的出现,大大缓解了人们出岛的难题班船按照固定的时间运行,对于急于出岛办急事的人来说,还有不足之处2000年以来,一些头脑灵活的人自筹资金购进大量快艇,这些快艇在码头边随叫随开即便是半夜,出岛也不再是问题
“小舢板最多只能坐10个人龙须菜”老林说,当时条件艰苦,船票倒也便宜,一个人0.2元,可若是人少,船家就不愿意走
“做得动做得动,这个很简单,这大半年我都在做”面对我们小心翼翼的提问,一位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爽朗地回答老婆婆名叫陈玉彩,今年80岁,黄湾村人,是林细亮请来的龙须菜分苗工龙须菜分苗,是龙须菜种植的第一步,是将龙须菜苗缠绕到一根长长的绳子上种龙须菜时,只需将缠好龙须菜苗的绳子放到海里即可
不便利的交通,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亲戚没路走”只是人们对于这种苦涩生活的乐观自嘲而已“过去岛上的人生了病,基本上就是自己熬着,实在熬不住了,才去城里的”林细培说,7岁时,他母亲半夜突发大病,岛上村医束手无策,可是出岛是个大问题,龙须菜紧急时刻,还是镇政府出面,联系附近的海军部队,用登陆艇把他母亲送出了岛
距离林细亮家不远处的林以干家,门口也围坐着十几位村民在分苗,其中一半也是老人44岁的林以干忙着用拉菜机分离今早刚刚采收的龙须菜“今早我拉起来400多条绳子的龙须菜,一条绳子上可收5公斤龙须菜,现在每公斤5元,可以卖1万多块钱”林以干粗粗算着账,手脚忙个不停
但是三都澳的“繁华”带来的却只是一段国人备受屈辱的历史“小时候在岛上到处都能见到外国人,一个个都是趾高气扬的他们住在山上风景最好的地方,下山时还要雇人用滑竿轿椅抬下来”老陈说,除了极少数在洋人公司充当买办或经理人的人工资高外,其他人一般都在码头做苦力,搬货物
“以前要走亲戚,真是不容易啊!”谈龙须菜种植及过去,林细培感慨万千林细培的母亲是霞浦人,自从嫁到三都澳岛之后,走亲戚就成了一种奢望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国人纷纷撤离三都港变为华东抗日物质集散地之一,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因此承受了日军于1938、1939年的两次大轰炸及1940、1941年的侵占,基础设施遭受彻底破坏
历史上的三都澳,又名三沙湾三都澳位于中国1.84万公里黄金海岸线的中点,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是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其深水域面积和航道水深都堪称世界之最,还有避风良好、不冻不淤、码头施工便利等许多优点
陵园内祭奠着38位革命烈士,其中29位无名烈士在解放三都澳战争中牺牲,没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没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另外9名烈士牺牲于解放后,他们的名字和籍贯老陈都恭龙须菜种植恭敬敬地刻在了墓碑上
岛上的人要出海,就在码头上招呼小舢板等上了船,还不能马上出发,须得凑够了一定人数才能走
林细培介绍说:“三都澳以前就有种植龙须菜,一般是被收购提炼琼脂,一斤才几毛钱,价格不高后来养鲍鱼、海参的多了,用龙须菜做饵料,需求量大,价格飞升龙须菜一年四季都可以种,生长周期快,少则十来天多则一个月就可收获现在不仅黄湾村,三都澳不少村子的村民都靠龙须菜发家致富了养龙须菜、销售龙须菜,大家都干得红红火火壮劳力忙着种养、收获等重活,家里的老人、女人们帮着分苗龙须菜不仅让三都澳家家有钱赚,而是人人都有钱赚”
优越的港口条件,让三都澳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史料记载,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开发1684年清政府在龙须菜食用三都澳设了宁德税务总口,下辖九个口岸,每年征税达1.2万两银子 1846年,英国74号船对三都澳进行了勘测并绘制了航海地图之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开放三都澳,清政府也迫于外债需要关税偿还,于1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正式开放三都澳此后,英、美、德、日、俄、荷、瑞典和葡萄牙等24个国家在此修建泊位、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有4个国家在这里设有钱庄
“我们村种龙须菜的家庭,一般一年都可收入二三十万元村里的老人,每个月分苗赚个两三千元不成问题其他地方七八十岁的老人,哪能在家门口赚钱”
“尽一己之力,向先烈表示敬意,也希望现在的人能知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老陈说
全民龙须菜
这种不便的生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改善“上世纪80年代,专门载客的班船取龙须菜吃法代了小舢板一艘船核载30人,由发动机驱动,安全系数比小舢板高多了路上时间也缩短了一半”林细培说
条条大“路”走亲戚
“我们现在的日子是他们给的,不能忘本”看着烈士墓碑,陈祖成喃喃自语
不忘先烈,是为了铭记一段历史
“过去出岛,只能坐小帆船”林细培说,小帆船并非专门营运的客船,是渔民在海湾里打鱼的小舢板
如何根治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的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