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病虫害防治

一、豌豆病害

(一)豌豆根腐病

1、症状:又称豌豆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种子染病引起烂种,幼苗茎基部或根颈部变为褐色至红褐色缢缩、腐烂。子叶染病在子叶上产生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茎基部和根颈部染病产生红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后病部逐渐凹陷,当扩展到绕茎一周后,病部收缩或龟裂,致幼苗生长缓慢、折倒或逐渐枯死。湿度大时长出浅褐色蛛丝状霉。

2、病原:称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苗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此外,称德巴利腐霉,也可引起基腐病。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或反季节栽培易诱发本病。该菌除为害豆类外,还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

4、防治方法

(1)选用红花豌豆、内软1号、豌豆苗(龙须菜)等耐寒品种。

(2)选择排水良好、向阳的场地育苗,采用无病土作床土,如用旧哇育苗,床土要充分翻晒。

(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适当施入石灰以调节土壤酸碱度自微酸性至中性,石灰施用量据土壤pH确定,一般m2菜施kg。

(4)加强苗床管理,做好苗床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寒流侵袭。白天在幼苗不受冻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换气,促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苗床浇水要看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确定,严防大水漫灌,避免床内湿度过高。

(5)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该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倍液、15%恶霉灵水剂倍液;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淋,每m22-3L。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豆黑斑病

1、症状:豌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英。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部染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英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

2、病原:称豆类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称豌豆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球形,大小-um,子囊圆筒形至椭圆形,大小58-62×12(μm),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大小17.2×7.9(μm)。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大小12-17×3.5-5.5(μm),平均为12.3×4.5(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或以

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致发病。种子带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用病种子育苗,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苗期可见子叶染病,后蔓延到真叶上,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引致再侵染。

4、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豆荚,单独脱粒留种,播种前用56℃温水浸种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2)适时播种,不宜过早。提倡高畦栽培,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结合防治豌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0倍液、40%多?硫悬浮剂倍液、50%复方硫菌灵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三)碗豆褐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斑上具针尖大小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向内扩展波及到种子,致种子带菌;种子病斑不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或灰褐色。我国褐斑病是常发病害,生产上黑斑病、基腐病、褐斑病常混发。

2、病原:AscochytapisiLibert异名DiplodiamacrophomoidesCamara称豌豆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μm),器壁膜质,孔口圆形,成熟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双胞,无色,大小10-14×3-5(μm),每个细胞内具1个油点。病菌发育适温15-26℃,最高33℃,最低8℃。除为害豌豆外,还可侵染蚕豆和菜豆。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6-8天。田间15-20℃及多雨潮湿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选留无病种子,或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后,置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

(3)选择高燥地块,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5)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豌豆锈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部。叶片染病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细小圆形赤褐色肿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又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纵裂后露出黑色粉质物。茎部染病后,病症与叶片相似。

2、病原:Uromycespisi(Pers.)Schrot称豌豆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是转主寄生菌。夏孢子、冬孢子堆在豌豆或其他豆类作物上,锈孢子器、性子器在大戟属观赏植物上,在豌豆上有许多生理小种。有报道:Uromyceservi(Wallr.)Westnd.称野豌豆单胞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也可侵染豌豆。U.ervi系单主寄生菌,锈孢子器多生在叶背、叶柄、茎或荚上,杯状,包被白或黄色,边缘外翻;锈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密生瘤,浅黄色,大小16-25×14-21(μm)。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叶柄或茎上,肉桂色;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具刺,黄褐色,大小18-33×18-27(μm)。冬孢子堆与夏孢子堆类似,黑褐色;冬孢子亚球形,褐色,大小23-38×15-24(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豌豆病残体上越冬,翌春萌发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萌发时产出芽管,直接侵入豌豆,后在病部产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锈子腔及锈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完成侵染循环。锈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品种及播种期等有密切关系。该菌喜温暖潮湿,气温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气温20-25℃易流行,所以多数豌豆产区都在气温回升后发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云南冬春气温高,早播的年前即开始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到翌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发生;从土质和地势看,低洼积水、土质粘重、生长茂密、通透性差或反季节栽培的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可避病。

4、防治方法:要采用综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适时播种,南方防止冬前发病,减少病原基数,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

(2)选用早熟品种,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

(3)合理密植,及时开沟排水,及时整枝,降低田间湿度。

(4)不种夏播豌豆或早豌豆,减少豌豆冬春菌源,冬播时清水洗种也可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喷洒30%固体石硫合剂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1倍液、50%萎锈灵乳油倍液、50%硫磺悬浮剂倍液、25%敌力脱乳油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10%抑多威乳油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00倍。

(五)豌豆霜霉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于叶背或叶面,以叶背面居多,白色至淡紫色。嫩梢上叶片受害较重。最后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

2、病原:PeronosporapisiH.SydowinGaumann和P.viciaedeBary称豌豆霜霉和蚕豆霜霉,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3-4根丛生,高e37-um,主轴粗4-12um,叉状分枝4-9次,顶枝直或微弯,大小4-21×1.4-2.5(μm)。孢子囊椭圆形,浅黄褐色,大小15-29×13-24(FAm)。卵孢子黄褐色,表面具齿状凸起,齿间网状,球形,大小25.2-42um。英国文献认定两菌为同物异名。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入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一般雨季气温20-24℃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地留种。

(2)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清除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及时耕翻土地。

(4)按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5)药剂防治用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1:倍式波尔多液或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倍液、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倍液、72%克露或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六)豌豆枯萎病

1、症状:又称尖镰刀菌萎凋病,主要发生在土温较高和较干燥的地区。是维管束病害。病株地上部黄化,矮小,叶缘下卷,由基部渐次向上扩展,多在结荚前或结荚期死亡。

2、病原:FusariumoxysporumSchl.f.sp.pisi(VanHall)SnyderHansen称尖孢镰刀菌豌豆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丝平铺或厚密,正面苍白色或带紫白色,背面米黄色、紫色或兰紫色,菌株培养5天的菌落直径45.5-71mm。小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或腊肠形,着生在侧生瓶状小梗上或短的侧生分生孢子梗上的瓶状小梗上。厚垣孢子近球形、淡黄色。大型分生孢子呈对称型镰刀吠,中间宽,两端渐窄,顶端细胞略呈喙状,多3个分隔,大分生孢子大小22.95-50.1×3.06-4.08(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或种子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主要分布在0-25cm耕作层,翌年种子发芽时,耕作层病菌数量迅速增多,其初侵染过程是:在接种24小时局,豌豆尖孢镰刀菌从豌豆幼苗根部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根毛和根毛后区均可成功侵染。但各侵染区的情况因细胞壁的木质化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当菌丝从根冠、分生区和幼根毛等薄壁细胞组织侵入时,菌丝形态未见异常变化,可从细胞间隙或细胞壁直接侵入,通常菌丝顶端呈锥形,寄主细胞反应亦不明显,有时可见寄主细胞壁内侧原生质有颗粒状抗性物质产生。而当菌丝从伸长区、根毛区、根毛后区及木质化根毛侵入时,通常菌丝顶端明显膨大呈“头状”,附着于寄主细胞壁上,后产生一个极细的侵入丝,穿透木质化的细胞壁而进入寄主细胞,当侵入丝进入细胞壁后呈卵形膨大,迅速杀死寄主细胞,后进一步向内部细胞侵入。初侵入有时可见寄主细胞在菌丝侵入点上产生一个乳状突起(Papilla),阻止菌丝进入。当菌丝进入寄主体内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时,薄壁细胞亦可直接侵入,木质化细胞在菌丝通过细胞壁时明显缢缩。该病属弱寄生性一环境主导作用发生型病害,病原寄生性不强,寄主植物由于受到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生理生化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致原有的抗性减小而感病。外界条件变化对其发生有明显的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病害不会发生,只有在低温、湿度过大,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才会发病。

4、防治方法

(1)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要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改良土壤。

(2)合理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必要时进行中耕,使土壤疏松,创造根系生长发育良好的条件,使豌豆向抗病方面转化。

(3)实行轮作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菌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忌连作。

(4)播种无病种子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可推迟发病约1个月。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或50%多菌民可湿性粉剂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陪液、60%防霉宝超微粉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七)豌豆根腐瞒

1、症状: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黑色,纵剖根部,维管束变褐或呈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或叶色淡绿,个别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状,轻病株尚可开花结荚,但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重病株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呈“细腰”状,病部皮层腐烂或开花后大量枯死,颗粒无收,致全田一片枯黄。本病起国内外豌豆栽培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

2、病原:AphanomyceseuteichesDrechsler称根腐丝囊霉、PythiumultimumTrow称终极腐霉,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Fusariumsolani(Martius)f.sp.pisi(Jones)SnyderetHansen称茄类镰孢豌豆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A.euteiches藏卵器亚球形或近球形,顶生于通常较的分枝上,大小19-24um,壁的内表面呈波纹状。卵孢子椭圆形或亚球形,近无色至深黄色,直径14-31um,壁厚l-2um。雄器顶生,多弯曲常分枝。菌丝分枝不太繁茂,游动孢子囊由营养菌丝十端产生隔膜直接形成,成熟后释放出几十至几百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先成群休止,休止时球形,大小6-10um,不久即分散,多先生一乳头,从乳头处再释放出若干长有二根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时游动孢子休止后可直接萌发,长出芽管。P.ultimum在CMA上菌落无特殊形状,在PCA上呈放射状,主菌丝宽6.2u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多间生,个别顶生大小19-24um;藏卵器球形,光滑,多顶生,个别间生,大小20-23um;雄器1-3个,多为1个,呈囊状弯曲,典型同丝生,无柄,紧挨藏卵器,少数异丝生,具柄,大小9.2-12.3×5.5-7.6(μm);卵孢子球形,大小16-19um,内含贮物球及折光体各1个。茵丝生长适温32℃,最高36-40℃,最低4℃。F.solani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近圆形,白色,棉絮状,镜检有少量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小型分生孢子。在燕麦皮培养基中可形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两端较钝、弯曲。多具3个隔膜,脚孢不明显。厚垣孢子顶生、间生或串生,呈淡褐舀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平滑。Thielaviopsisbasicola(Berk.etBr.)Ferr.称根串株霉、Fusariumoxysporum(Schl.)称尖镰孢菌、Rhizoctoniasolanikuhn称立枯丝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ert)deBary称核盘菌,也都可引致根腐病。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根腐丝囊霉和终极腐霉均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藏卵器和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土壤中水分充足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发芽后穿透幼苗子叶下轴或根部外皮层侵入,经潜育即发病。该病发生与土壤水分关系密切,病菌在20℃左右生长良好,土壤温度低,出苗缓慢,有利于病菌侵入,易发病。排水不良的下湿地、土壤粘重发病重。茄类镰孢豌豆专化型,可从须根侵入,向侧根及主根扩展,产生长形褐色病斑,使主根缢缩,根部皮层坏死。病斑也可扩展至茎基部,造成地上部矮缩枯死。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甘肃的贡井选、麻豌豆、小豆60、等较抗病。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均有一定效果。

(3)发病初期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倍液,每m2喷淋对好的药液2-3L,或95%恶霉灵(土菌消)精品倍液每m23L。

(八)豌豆苗核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保护地或露地豌豆上。病部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豆荚和茎上生出棉絮状菌丝,后在病组织上生鼠粪状黑色菌核。病部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时,也长黑色菌核。豌豆从地表茎基部发病,致茎蔓萎蔫枯死。剖开病茎可见黑色鼠粪状菌核。

2、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ert)de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大豆苗核病。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豌豆由里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上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孢子放射时间长达月余,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苗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只存活5天;大田条件下,散落在豆叶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种体及菌丝侵染豌豆时,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时。相对湿度低于%,病菌即不能侵染。豌豆苗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为害期较长。

4、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如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播前用10%盐水浸种,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

(2)轮作、深耕及土壤处理有条件的可与水稻、禾本科作物轮作;收获后马上进行深耕,把大部分菌核埋在3cm以下;在子囊盘出土盛期中耕;酒水覆地膜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

(3)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株。从初花期开始,坚持进行数次。

(4)覆盖地膜,合理施肥。利用地膜阻挡子囊盘出土,要求铺严。此外避免偏施氮肥,要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可铺盖沙泥,阻隔病菌。(5)重点抓生态防治,必要时喷洒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1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20p0倍液、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倍液、50%多霉灵(多茵灵加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倍液、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0倍液,每m2对好的药液6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九)豌豆芽枯病

1、症状:又称湿腐病、烂头病。主要为害株端2-5cm幼嫩部位,初呈水渍状,在高湿或叶面结露条件下迅速扩展,呈湿腐状腐败,致茎部折曲。干燥条件下或阳光充足时,腐烂部位干枯倒挂在茎顶,夜间随温度下降湿度升高,病部又呈湿腐状。荚染病荚的下端蒂部先染病,初呈灰褐色湿腐状,后病荚四周长有直立的灰白色茸毛状霉层,中间夹有黑色大头针状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豆荚逐渐枯黄,病荚由蒂部向荚柄扩展,湿度大时可见许多半荚内有长灰白色茸毛半枯黄的豌豆,健部仍保持绿色。

2、病原:Choanephoracucurbitarum(BerkeleyetRav.)Thaxter和Choanephoramandshurica(SaitoetNa8amoto)Tai称瓜笄霉和茄笄霉,均属接合菌亚门真菌。C.cucurbitarum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无色透明,无隔膜,不分枝,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孢囊,孢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40-50flm,小孢子囊生在球状孢囊上,小孢子囊大小13-14×11-12(μm),小孢子囊含2-5个孢子,多为3个,大小10-13×5-8(μm),多为单胞,柠檬形至梭形,褐色或棕褐色,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双豆、烟草;辣椒外,还可侵染甘薯等。C.mandshurica大小孢子囊都产生,多生在同一菌丝上,大孢子囊生在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主轴顶端呈双叉状分枝,孢子囊直径30-60u4m,孢囊孢子两端各具一束纤毛。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的花器和果实。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豌豆的花和幼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保护地栽植豌豆,遇有低温、高湿条件或浇水后放风不及时、放风量不够及日照不足、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和流行。露地豌豆该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结英期植株茂密程度、雨日的多少和雨量大小、阴雨连绵、田间积水等情况。生产上栽植过密,株间郁闭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与非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合理浇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防止湿气滞留。应及时摘除残花、病荚,集中深埋或烧毁。

(3)开花期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倍液、72%克露或克抗灵或克霜氰可湿性粉剂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69%安克?锰锌0倍液。

(十)豌豆白粉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茎蔓和荚,多始于叶片。叶面染病初期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互相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致叶片迅速枯黄。茎、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严重时布满茎荚,致茎部枯黄,嫩茎干缩。后期病部现出小黑点,即闭囊壳。

2、病原ErysiphepisiDC.称豌豆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桶形至柱形,无色,单胞,大小25.4-38.1×12.7-17.8(μm)。子囊壳暗褐色,扁球形,直径92-u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7.1-20.3um。附属丝丝状,12-34根,为子囊壳的1-3倍。子囊5-8个,卵形,大小55.9-76.2×35.6-42.2(μm),子囊孢子3-5个,卵形,带黄色,大小20.3-25.4×12.7-15.2(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可通过豌豆荚侵染种子,是一种少见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白粉病。病残体产上的闭囊壳及病组织上的菌丝体,也河越冬,翌年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扩大,后期病菌产生闭囊壳越冬。在温暖地区,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也未见产生闭囊壳。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豆科其它作物、茄科、葫芦科等13科60多种作物。日暖夜凉多露潮湿的环境适其发生流行,但即使天气干旱,该病仍可严重发生。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细英豌豆较大荚豌豆抗病。

4、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豌2号”适于北京、浙江、湖北种植,“晋硬1号”、“晋软1号”适于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种植,“绿珠豌豆”、“小青荚豌豆”适于华北部分地区,“无须豆尖1号豌豆”适于西南、:华南地区,“杂交大荚豌豆”(宁阳双花×大荚豌豆)适于华南地区等,各地可相互引进推广。

(2)实行轮作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菌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忌连作。

(3)播种无病种子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可推迟发病约1个月。

(4)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如合理密植、清沟排演。

(5)药剂防治法参见蚕豆白粉病。

(十一)豌豆灰露病

1、症状:露地种植的豌豆苗或棚室或反季节栽培的豌豆易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荚。叶片染病,始于叶端或叶面,初呈水渍状,后在病部长出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病原:BotrytiscinereaPersonexFr.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Botryotiniafuckeliana(deBary)Whetzel称富氏葡萄孢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成丛地从菌丝体或菌核上生出,粗12-24um,长-um,长度变化大,灰色。分生孢子近球形,大小9-15×6.5-10(μm)。有时形成小分生孢子,无色,直径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时病部产生菌核,在田间存活期较长,遇到适合条件,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腐烂的病荚、病叶、病卷须、败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发病。菌丝生长温限4-32℃,最适温度13-21℃,高于21℃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8℃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1-28℃,同时需较高湿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发,最适13-29℃;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尤在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5%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1-4℃接种后1个月产孢,2d℃接种后7天即产孢。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只要具备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为害时期长,菌量大,防治比较困难。

4、防治方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又易产生抗药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进行。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控病的目的。

(2)及时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

(3)发现病株即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0-1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倍液。隔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2-3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或50%多霉灵(多菌灵加万霉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注意轮换、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十二)豌豆花叶病

1、症状:全株发病。病株矮缩,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浓淡不均,呈镶嵌斑驳花叶状,结荚少或不结荚。

2、病原: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包括豌豆花叶病毒(Peamosaicvirus简称PeMV)、花生矮化病毒(Peanutstuntvirus简称PSV)和花生斑驳病毒(Peanutmottlevirus)等。近年在南京菜区还发现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mosaicvirus简称SMV)和芜菁花叶病毒(TuMV)也可侵染。豌豆花叶病毒粒体线状,长nm,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0-00倍,体外存活期5-10天(15℃);花生斑驳病毒质粒线状,长nm,致死温度55-65℃,稀释限点00倍,体外存活期4天(20℃)。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毒在寄主活体上存活越冬,由汁液传染,除TuMV外,还可由蚜虫传染,此外种子也可传毒,但其带毒率高低不一。土壤不能传染。在毒源存在条件下,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环境亦利于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早期发现及时拔除病株。

(3)全面喷药杀蚜可选用20%高氯。马乳油0倍液或50%抗蚜威乳油0倍液、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倍液、2.5%功夫乳油-倍液、5%来福灵乳油倍液。上述药剂注意轮用与混用,隔7-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杀蚜防病效果才明显。

(4)必要时喷洒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倍液、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倍液(齐齐哈尔市四友化工实业有限公司)、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倍液。

(十三)豌豆黄顶病

1、症状:病株矮缩,新抽出的顶叶黄化、变小、皱缩卷曲、质脆,叶腋抽出多个不定芽,呈丛枝现象。早期感病植株多不结荚,甚者病株很快枯死。

2、病原:由豌豆黄顶病毒(Peayellow-topvtrus简称PYTV)侵染引起。与蚕豆黄顶病病原相同。本病毒主要靠豆蚜(AphislaburniKalten)传毒,汁液摩擦和种子都不传毒。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毒在活体寄主上存活越冬,借豆蚜传染。蚜虫在病株上吸毒最短时间3小时,病毒在蚜虫体内的潜育时间含蚜虫吸毒时间在内最少8-12小时,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时间最少达15分钟方可传毒,自此可持续传毒5-9天,但其,子代不能传毒。本病在豌豆上的潜育期为5-20天其长短视温度和品种而异。除侵染豌豆外,菜豆、黄豆、紫云英亦可受侵害。在毒源存在的条件下,利于传毒虫媒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条件均利于本病发生。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早期发现及时拔除病株。

(3)全面喷药杀蚜可选用20%高氯。马乳油0倍液或50%抗蚜威乳油0倍液、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倍液、2.5%功夫乳油-倍液、5%来福灵乳油倍液。上述药剂注意轮用与混用,隔7-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杀蚜防病效果才明显。

(4)必要时喷洒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倍液、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倍液。

(十四)豌豆病毒病(BBWV)

1、症状:豌豆病毒病种类很多,国外鉴定出30多种,我国已鉴定出9种。其中BBWV是我国豌豆主要毒原,占检测样本59%,通常表现出重花叶、株矮、叶皱及早枯等严重症状。

2、病原:Broadbeanwiltvirus简称BBWV,称蚕豆萎蔫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5nm,钝化温度50-55℃,稀释限点0-00倍,体外保毒期72小时。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可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在田间经常出现BBWV与CMV或LMV等复合侵染的情况。

4、防治方法

(1)选用内软1号豌豆等抗病品种。

(2)合理规划成片种植由于近郊菜区毒源作物多且面积大,周而复始,发病重,尤其小片地发病更重,提倡向远郊发展,成片集中种植,避病作用明显。

(3)选用丰产优质良种。

(4)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有利于豌豆苗健壮生长。

(5)与大蒜套栽,避蚜防病作用明显。

(6)早期治蚜防病保苗。生产上应据天气、苗情、虫情在第一片真叶长出后及时喷药,以后视情况5-7天后再喷1次。常用药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20%氟杀乳油0倍液。

(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毒克星(病毒A)可湿性粉剂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0倍液、83增抗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十五)豌豆炭疽病

1、症状:该病主要为害茎、叶和荚。茎染病病斑近梭形或椭圆形,中央浅褐色,边缘暗褐色略凹陷。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mm,边缘深褐色,中间暗绿色或浅褐色,其上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病情严重的,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荚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5mm,病斑中间浅绿色,边缘暗绿色,亦密生黑色小粒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粉红色粘质物,别于褐斑病和褐纹病。

2、病原:ColletotrichumpisiPatoPatouilard称豌豆炭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后聚生突破表皮,分生孢子盘具暗褐色刚毛,顶端色浅,略尖;分生孢子梗倒钻形,无色;分生孢子镰刀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9-23×3-5(μm)。病菌生长适温20-30℃。此外,C.lindemuthianum(Sacc.etMagn,)Bri.etCav.也是该病病原。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潜伏在种子里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高温多雨时期,随连阴雨日增多而扩展,低洼地、排水不良、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重病地与非豆科作物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如食英大、内软1号等。

(3)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减少菌源;合理施肥,增施钾肥;雨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4)发病初期喷洒50%苯茵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豌豆虫害

(一)二星蝽

1、学名:Eysacorisguttiger(Thunb.)异名Stolliaguttiger(Thunberg)属半翅目,蝽科。分布在山西、陕西、江苏、湖北、福建、四川、广东、广西。

2、寄主:菜用大豆、大豆、茄、玉米、高粱、水稻、小麦、无花果。

3、为害特点:成、若虫吸食大豆茎、叶柄、芽和荚上的汁液,致植株结荚少,籽粒不饱满。

4、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5.6mm,宽3.3-3.8mm,头部全黑色,少数个体头基部具浅色短纵纹,喙浅黄色,长达后胸端部。触角浅黄褐色,具5节。前胸背板侧角短,背板的胝区黑斑前缘可达前胸背板的前缘,小盾片末端多无明显的锚形浅色斑,在小盾片基角具2个黄白光滑的小圆斑。胸部腹面污白色,密布黑色点刻,腹部腹面黑色,节间明显,气门黑褐色。足淡褐色,密布黑色小点刻。

5、生活习性:山西年生4代,以成虫在杂草丛中、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为害,卵产于叶背面、穗芒或托叶上,数十粒排成1-2纵行,有的不规则,成虫有趋光性。江苏、福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虫爬行在大豆荚或叶柄上,不爱飞行。

6、防治方法

(1)成虫集中越冬或出蜇后集中为害时,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震动植株,使虫落地,迅速收集杀死。

(2)发生严重的喷洒20%灭多威乳油1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二)毛胫夜娥

1、学名:Mocisundat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异名Caunindaundata;Noctusundata;Ophiusamayeri;O.subaenscens;O.velata;Phalaenaarchesia;Remigiajugalis;R.pellita。别名鱼藤毛胫夜蛾、云纹夜蛾。分布在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云南;非洲、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新加坡等。

2、寄主:大豆、鱼藤等。

3、为害特点:幼虫在植株上部为害叶柄或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把叶吃光,致大豆落花、落荚,影响产量。

4、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2mm,翅展46-50mm。头胸、前翅暗褐色。前翅内线较粗,褐色外斜,末端的外侧具1黑斑点,中线褐色波浪状,外线黑色,环纹系棕色小圆点,在Cuz脉处内折明显,达肾纹后缘,肾纹大,灰褐色,亚端线浅褐色,波浪形,在翅脉间具黑点,端线黑色;后翅暗褐黄色,外线黑褐色,翅外缘中部具1褐斑。卵乳白色至灰绿色,半圆形,大小1mm。末龄幼虫体长50-57mm,细长,具3对胸足,2对腹足,1对尾足。头黄褐色,具点刻构成纵条纹,腹部土黄色,亚背线、气门线紫褐色细点线,在第1腹节亚背面具1黄白色眼形斑。体色变化大。蛹长20-24mm,宽5-6mm,黄褐色至红褐色。体表具白粉。

5、生活习性:山东年生3代,一代发生在7月为害春大豆,第二代于8月中至9月上旬发生,为害夏大豆,第三代9月中至10月上旬发生,以第二代为害重,河南郑州7月中旬为害重。幼虫行动迟缓,有吃卵壳的习性,末龄幼虫吐丝缀叶化蛹。

6、防治方法:参见豆小卷叶蛾。

(三)烟青虫

1、学名:HeliothisassultaGuenee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烟夜蛾、烟实夜蛾。分布在华北、华中、华东及全国大部分烟田及菜田,新疆、西藏也可采到。

2、寄主:蚕豆、豌豆、青椒(甜椒、灯笼椒、柿椒、大椒、辣椒)、番茄、南瓜、烟草、玉米等。

3、为害特点:主要为害青椒,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也食害嫩茎、叶和芽。果实被蛀引起腐烂而大量落果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

4、形态特征:与棉铃虫极近似,区别之处:成虫体色较黄,前翅上各线纹清晰,后翅棕黑色宽带中段内侧有一棕黑线,外侧稍内凹。卵稍扁,纵棱一长一短,呈双序式,卵孔明显。幼虫两根前胸侧毛(L1、L2)的连线远离前胸气门下端;体表小刺较短。蛹体前段显得粗短,气门小而低,很少突起。

5、生活习性:全国均有发生,代数较棉铃虫少,在华北一年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卵散产,前期多产在寄主植物上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处,后期产在尊片和果上。成虫可在番茄上产卵,但存活幼虫极少。幼虫昼间潜伏,夜间活动为害。发育历期:卵3-4天,幼虫11-25天,蛹10-17天,成虫5-7天。

6、防治方法:参见棉铃虫。









































白癜风专治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那里好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z/58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