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台湾小农经营下的有机农业
成霄峰
成霄峰来自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两岸青年协作者互派实习计划年成员,年8月在台湾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实习。
本文编自成霄峰的实习报告《台湾小农经营下的有机农业》,全文字,读完约需15分钟。
我与慈心的员工多次提到义工的奉献以及慈心基金会所做事业的了不起。而他们说“不是慈心很厉害,而是一群人同心合作,就可以很厉害”。
有幸得到沃启基金会、社区伙伴及旗美社区大学的支持,我去年8月前往台湾交流访问14天,了解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及其辅导的有机农业。
到达台湾第一天,我就辗转到了花莲县——一个太平洋的风吹拂的地方。陈老师是我们拜访的第一位有机农业种植农民。
陈老师的生活与人生哲学
朦胧的夜色里,我们很贸然地出现在了陈老师的屋子里。屋子的摆设正如我见过的无数农家一样,在外人看来的凌乱丝毫不会影响主人家的生活。屋里供奉着菩萨。正在吹着风扇看电视剧的陈老师开始与我们交谈。
陈老师是当地最早开始尝试有机农业的农民。刚开始,他就问我,“丽江的经纬度是多少”。我估摸着说了一句“北纬29-30度”(其实是北纬26度多)。他又问我关于丽江海拔、气温的数据,听了之后说“这意味着(那里)可能病虫害少一些”。
他还问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毫无准备的我瞬间绷紧了神经认真回答,“来学习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简称“慈心基金会”)在有机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经验”。
他说,他自己的经验都是在土地里长时间积累的,即便是自己的儿子,如果不能亲自实地学习的话,也不会教给他。他举了个例子,他会根据水源的不同来区分灌溉的要求,比如山泉水的温度在15度左右,而地下水的温度在20度左右;不同来源的水浇灌出的作物会有不同的成果。
初次见面的这个晚上,我大多时间都在聆听。陈老师60多岁,高中毕业,在当时可谓高材生。作为农民的他说,“士农工商”里的农民,现在地位很低。而他却自信地说,自己也可以慢慢学、慢慢做,做好了食物生产,又何尝不是对社会的贡献呢?为什么消费者与生产者不能共赢呢?自己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已经放弃了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种植方式,不去污染破坏环境,还会再做什么坏事呢?
一开始,我很诧异他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言语。他将自己的有机农业种植与生命、生活结合在一起。
我第二天与陈老师一起到他农场里学习交流,他仍谦虚地说自己还要学习成长。知道我来自大陆的北方地区后,他问我大陆北方的大棚冬天怎么保暖。我说用草席铺盖。他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z/1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