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起走过这百年rdquo

白癜风能根治 http://pf.39.net/bdfyy/zqbdf/171209/5917246.html
上世纪60年代末,石城岛北嘴屯,近岸海域礁石密布,盛产牡蛎等贝类。“上哪去赶海?”“北嘴!”一问一答,似在摩拳擦掌,好像那“海”正焦急地等着去“赶”。而迎“海”的人,虽然可能正在教室听课或在田间劳作,心思却先于赶海人徘徊在那片礁石之上,似乎望见了一筐筐牡蛎和刺螺,还有巨大的螃蟹在筐里舞动双螯,吐着泡沫,发出诱人的嗞嗞啦啦声。通常是母亲们去赶海,我们放学后去迎,感觉那条迎海的路十分遥远曲折,尤其是冬季,回程时挑了沉重的担子、裹着呼啸的寒风攀崖过坡,有兴奋激动,更多的是苦和累。石城岛北部是虎口状海湾,满潮一湾碧水,退潮数里裸滩。我家所在的于屯紧靠海湾底部,沿沙滩向西,过了内湾拐角处的东亮屯再爬坡北去,就是海湾西北端的北嘴屯。“初三水,十八汛”是大“靠”日,冬天的初三和十八“靠”更大,自然是赶海人集体赴约的日子。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北嘴屯集结,在滩头等待潮退。西北风猛刮,海面掀白浪,潮水“哇哇”退,像被一层层揭掉。人们夸张地喊:“龙宫都要‘靠’出来了!”“海龙王献宝啦!”这样的日子,到处传递着丰收在望的喜讯。我们不独迎海。寒假期间逢大“靠”日,我们也和大人一道去北嘴屯赶海。岸边耸立着屏障一样的光板礁群,潮间带犬牙交错的“干出礁”呈阶梯式下降,潮水越退越快,浪舌轰鸣着扑上礁石又卷曲着大幅度缩回,礁石次第裸露。人们早已等不及,黑压压逼向潮头。空中鸥鸟飞鸣,海面掠过风帆,海峡对岸的庄河大陆群山绵延。赶海人无视身边和远处的风景,目光只盯住逃离的潮水遗留在礁石上的活物。随着海水全线溃退,那些平常“靠”不出来的“海”,都争先恐后地拱了出来,像破土而出的笋群。阵容最雄壮的是牡蛎,像厚实的棉被一样盖在礁石上,密密麻麻,拥抱成团,带着生猛的鲜气,以互不雷同的造型,与礁石结成坚固的一体。刨牡蛎,要用刨钩寻找缝隙,朝牡蛎根部的礁石用力,刨掉牡蛎,礁石也可能被粘去皮肤,变得伤痕累累。若是盲目“刨”,会有牡蛎被刨碎,尤其是勺蛎,状如勺,比拳头还大,蛎肉肥嘟嘟的像小孩脚掌,味道更是鲜美,刨碎了实在可惜。运气好的话,一刨钩下去,能刨下紧贴在一起的三五个牡蛎,像端了一帘锅贴,拿刨钩背轻轻一敲就各自分开,大的拣到筐里,小的直接忽略。刨牡蛎还是与危险较量。牡蛎的壳缘锋利无比,即使戴了手套,在争分夺秒的激战中也难免割破手指,鲜血染红礁石。天气寒冷,海水泛着逼人的寒气,冻麻的手疼痛并不明显,而回到家中,疼痛就有了后劲。深水老礁上湿滑的苔藓更具杀伤力,若是不慎滑倒跌入牡蛎丛中,后果可想而知。赶海人,很少完肤而归。赶大“靠”,海盘车(海星)、刺锅子(海胆)、红里子(刺螺)随处可见,有幸碰到“波螺上床”,无数碗大的刺螺相互吸附,一层一层摞起,耸立成金字塔的形状,会令人瞬间欣喜若狂,置牡蛎及其他海鲜于不顾。收拾完一“床”刺螺,顺带着赶些漂亮的粉色扇贝及珍稀藻类龙须菜,就筐满篮冒尖,海麻线、谷穗菜等普通海藻,只能视而不见了。赶大“靠”,必有大收获。迎海的队伍浩浩荡荡。冬季天短,我们出发时,往往已夕阳西下,没等迎到,天就擦黑了。北黄海,农历初三和十八都是下午两点多钟枯潮。赶海人午后下海,随潮水进退,到傍晚被潮水撵着上岸。也有时因为收获太多,天又奇寒巨冷,赶海人会提前收工。更多时候,即使满筐满篓,也不肯住手,而是将牡蛎之类送到岸上,防止潮水上涨时淹没,再返回潮边继续刨,多刨一个是一个。我们去迎海,有时迎到半路,有时迎到海边。在路上会遇到迎海的先头部队从对面走来。他们或一人担两筐,或两人抬一囤,大步流星,噗哧噗哧的脚步声和模糊的身影瞬间远去。随后是逆向走来的妇女们,穿着臃肿,排成松散的纵队,拐着并不轻松的筐,身体也弯成拐形,极力向筐的反侧倾斜。她们的收获可能被“迎”走一些,但筐里的牡蛎刺螺还是冒出尖来,同时冒出的,还有一脸的满足和欣喜。我们在海边迎到母亲,或者在呼喊之后等来母亲在礁石上走动的身影。天黑了,仍有人滞留礁石,迟迟不肯直腰,花色头巾在暮色中闪动,嘭嘭嘭的刨动声不绝于耳。而我们,就要踏上归途了。担子沉重,黑乎乎的牡蛎早已闭紧了嘴,刺螺也将肉体极力收缩进壳内,只有螃蟹还在不知疲倦地嗞咕着吐沫。各种海鲜在筐里堆聚成山峰的形状,浓重的牡蛎鲜味在空气中飘散。海鲜当中,牡蛎最鲜,其吃法也花样繁多,可以生刳鲜肉煮食,可以烀熟扒肉拌菜,可以晒干,可以油炸,最简便的吃法是刳开牡蛎鲜肉就饼子生吃,甚至连汤汁一并入口,鲜到口舌麻木……挑着沉重的担子,回味着牡蛎的各种吃法,想象着锅盖揭开的瞬间,乳白色蒸汽卷成团儿直冲屋顶,锅里的牡蛎全都张开大嘴,肥嫩的蛎肉像舌头伸出壳外,一齐喷吐鲜气……想象至此,馋虫突然来袭,赶紧咽一口唾液,迈开大步,扁担在肩头颤悠着一路欢歌。攀山道,走平地,过沙滩,气喘吁吁,走几百米就要放下担子歇息,待浑身的热汗变冷,再挑起担子继续赶路。等我们攀上最后的崖顶,走过我家房后的小径,走回屯子,从一些人家屋顶升起的炊烟中,已然飘出牡蛎或刺螺的鲜味……

“一起走过这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投稿邮箱: 

dbzhengwe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s/12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