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东黄须菜
黄须菜
杨学东
立春,在我的家乡寿光北大洼,却没有实际的意义。这时候春天离这儿还远着哩!地下还是冻土,地面上还残存着积雪,还是冬天的气象。万物复苏萌发,要等到清明时段。首先苦菜花开了,青青菜绿了,阳光暖烘烘的,大地开始勃发出生机,这时候才是我们承认的春天。细心的你这时会发现,在光秃秃、泥土略呈黑色的朝阳坡面上,密密麻麻生出一片绿泡泡,这就是黄须菜,刚破土萌发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没有寒流,或是降下一场小雨,黄须菜会长的很快,几天就能长高到几公分。这时候野外三五成伙的人群多起来,弯着腰在做着什么?这是在采割黄须菜,这些人大多是过客,星期天结伴踏青的,顺便采个三五斤尝个新鲜。还有不少本地的三轮车,把黄须菜装进编织袋里,拉到寿光城里的宾馆,还有贩卖到外省的,都能卖个好价钱。听说外地人把黄须菜改叫“龙须菜”,名字神气了,价格自然跟着提升。或是当地人以为龙须菜种植如何如何难,对环境如何如何挑剔,却不知道,我的家乡北大洼黄须菜遍野都是。
外地人不易察觉,黄须菜有两种,一种枝叶蓬散,叶子垂在地面上,另一种圆圆的尖尖的,像公园里人工修剪的针叶松。这种菜能长到人的肩部,秋天家家割来当柴烧。它的叶子跟黄须菜一模一样,针叶松形状,生性也相同,喜欢盐碱的土壤,村里人叫它“篓蓬”,如果仔细观察,也很容易辨认。可在人们的心目中,黄须菜和篓蓬却有天壤之别。一个能榨着吃,拌着吃,一个万万吃不得,有毒。从小父母言传说教,篓蓬菜是不能和黄须菜掺一块的,误吃了会中毒的。孩子们吵架的时候就咒骂:“去死吧!吃篓蓬菜去吧!”到底吃了篓蓬菜会咋样?谁也说不清楚。黄须菜遍地都是,谁也不去采割篓蓬菜,反正从小心里就种下了篓蓬菜有毒的印象。也有大孩子吓哄小孩子的,“吃了篓蓬菜嘴巴会肿的这么大!”然后用手比划着,那个长度比猪嘴还大。很多孩子看到高个的篓蓬菜,就照着抡镰刀,篓蓬菜很脆,一断就成两截。
有一天放学后,我只顾草丛里找鸟蛋,天黑下来时篮子里还空着,一下子慌忙起来,那时候在学校读书,回家后还要割猪菜。黄须菜篓蓬菜是混生一起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会儿工夫采满一篮子。那一夜却没有睡好,一大早惶惶起床,跑到猪圈一看,那头猪听见我脚步声,以为来给它喂食,一个劲地拱栅栏,欢的很呢!心里一下松快下来,篓蓬菜没有毒啊!或是篓蓬菜只毒人,对猪无效。黄须菜和篓蓬菜一块萌发,生长速度可不一样,篓蓬菜会远远超越黄须菜。早春外地人采割的多是篓蓬菜,开始很惊讶,曾友好地提醒:“这是篓蓬菜,不能吃的!”游人望着你一脸茫然,然后低下头继续采割。他们误为这是哄骗人,看来已经吃过多次了。像韭菜,最好吃的要属头刀菜。黄须菜却恰恰相反,早春的嫩芽并不好吃,也不新鲜。像猪肉,小猪崽好吃吗?肯定不如长成的肥猪肉好吃。黄须菜最好吃的时候是初夏,这时候它的身量长成了,雨水也多起来。但不要采割成片的,好吃的在麦田里,小麦长势弱的地方,远看是一块空地,下面却生长着一簇一簇绿绿的黄须菜,嫩生生,水份足,一攥一手掌绿水。用开水榨,十斤最多出一斤菜,不论炒还是拌,不要忘记掺韭菜,那味儿真是绝!这口福恐怕只有我们北大洼人享用过。不过还有更好吃的,那就是采割后又重新生长出的黄须菜,这就要等到伏天,雨水充沛的时候。万物离不开阳光普照,也少不得雨水滋润。这时候的黄须菜,看着水嫩嫩,生灵灵,真有采一把马上就开吃的冲动。
黄须菜通常是绿颜色,可也有红颜色的,我们叫它“种子”,也叫黄须草。它们是同一种类,生长在不同的地域,颜色形状就不一样,主要是看土壤的盐碱含量了。在羊口附近的滩涂上,黄须草一露芽就是红色,到了秋天更红。不远处是湛蓝的大海,这边就是红似海洋的黄须草。这些黄须草不生枝杈,一根独干直挺着,密密的,这种黄须草成熟早,种子黑亮黑亮,比芝麻粒还小,能吃,却难下咽,六〇年北大洼人多亏了它,不然会饿死好多人。就是粮食自足了以后,也是抢手货,可以当柴烧,种子可以喂猪,黑亮的种子能榨出油来,有营养,我们北大洼人爱称“种子”。不过,黄须草并非土壤盐碱含量越高越适宜生长,表层泛着盐渍的土地,啥也不长。能吃的黄须菜生长在田野里,最是水沟两旁的旺盛,一簇能割十几斤。三伏天,水沟里蓄存着雨水,水是极清的,沟底的黄须菜很多被淹没,也有淹到半腰的。清清的水,绿嫩的黄须菜,你说多诱人!这时候采黄须菜很容易,一篮子一会儿就装满。另外还有一件乐事,黄须菜下伏藏着很多青蛙,听到动静,一个个惊慌地跳进水中。可青蛙不会在水中待久,它要呼吸,一会儿就从水中探出脑袋,眼睛望着你,眼球还骨碌碌转,你一挥手,吓得立马缩进水中。
有蛙就有蛇。经常听到黄须菜下面有蛙一声一声缓缓地惨叫,这就是被蛇捉住了。说来奇怪,家乡的蛇多是绿颜色和褐色的,黄须菜下面的几乎都是绿蛇。它盘在下面,如果不动,一眼看不到它头顶上那几处红亮点点,和朝你吐着的黑芯子,很难发现它。割菜的时候要小心,先用镰刀敲打一下黄须菜,让蛇溜走。蛇虽不伤人,一眼看见了,吓得心会猛一跳。还有一种蚂蚱,我们叫它“老勺”,长长的身子,头顶两根龙须。这种蚂蚱有绿色褐色的,雨季地面上积着水,老勺就趴伏到黄须菜上,你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有趣的是绿的伏在菜上,褐色的就伏在枯死的叶子上。动物很聪明,知道自己的保护色。可这样反给人提供了注意点,雨季不能下地,很多人闲来捉蚂蚱,只须把眼光聚到黄须菜上就是。有些事情让人难琢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经常去羊口渔码头买虾酱,那时候很多河豚鱼和爬虾被人扔在河岸上。河豚剧毒,没人敢吃,爬虾只能沤制肥料,不值钱。渔民要捕捞的是鱼,无奈这些废物也落入网中来,很烦恼。黄须菜也一样,那时候到处都是,人们吃它只为填饱肚子,也没有什么佐料添加,提升口味。村里人外出都不愿说是北大洼人,外人会嘲讽,“吃黄须菜的北大洼人呀!”如今的滩涂建起了座座工厂,白花花的盐碱滩变成了盐田,村里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长满黄须菜的渗卤沟也几近填平,黄须菜只能在很少的角落里见到一点点了。
河豚鱼现在稀罕的不得了,价格昂贵,爬虾早成了酒桌上的上乘菜肴,黄须菜也开始被人青睐。是物以稀为贵呢,还是翻转倒换是事物的法则~~~每次站在水沟旁,就想起当年那满沟的黄须菜,捉迷藏就趴在下面,同伴找上来了,就压低身子,最后趴在地上,染一身绿汁,回家后会被母亲骂。绿汁渗进衣服里,很难洗。今年秋天,我去了临沂串亲戚,亲戚很热情,还找来邻居作陪。第三道菜就是凉拌黄须菜,邻居把筷子悬在空中,礼貌地等着我先尝,“这是你们家乡的特产龙须菜,尝尝口味如何?教教我们地道的做法。”我苦涩地一笑:分明就是篓蓬菜吗?可看着邻居一直在等我,轻轻夹了一点,可能是一丁点,并没有品出味道,“吃呀!不好吃?”邻居还在有礼貌地等着我。可篓蓬菜看着心里就堵,但又不能冷淡了主人,大大地尝了一口。“不错,好吃!”刚放进嘴里就叫起好来。原来篓蓬菜和黄须菜没有什么区别,根深蒂固印在心里篓蓬菜有毒的印象,一下子推翻了。感叹我们落后了,北大洼的特产,竟然被外地人做出了新口味!
设计
禹编图片
网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学东,寿光市羊口镇,农民,喜欢文字。
合作伙伴
顾问:东方散文杂志总编憨仲
西南作家杂志社主编曾令琪
欧亚丝绸之路国际诗社
社长、著名诗人王芳闻
海河文学杂志社主编张莉莉
香港两岸经贸杂志社主编郭洪涛
总编:路曼曼(wxzh)
编委:宋永照白冰国哥梁小玲
陈庆连毕玉芝禹艳芬李婷郭英
合作纸媒:东方散文海河文学杂志社香港两岸经贸杂志社西南作家杂志
投稿邮箱:
qq.白癜风是否传染用什么药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hq/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