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地游客写的游记我在汉源摘花椒
全国花椒数四川,四川花椒看汉源。汉源花椒历史悠久,自唐代起曾延续千年作为贡品进贡皇室,故又名“贡椒”。
立秋前后,正是采收花椒的时节。沿着雅西高速,洞穿大相岭支脉泥巴山,最后在千年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交汇处停歇下来。
一边云遮雾绕。
一边日朗天清
站在山头向垣下张望,隐隐随风当来阵阵椒香,这是属于清溪镇的气息。
每年农历七月,采摘花椒的季节,住在山脚下村镇里的男男女女背上背篓走出家门,一整天把自己的身影融入那片片火红之中。
成熟的花椒饱满油亮,花椒树枝条横生,针刺尖利。碎叶、果茎等杂物,会影响花椒的品质,所以采摘花椒只能全靠人力,不能用任何机械取代。
椒农通常在地里一待一整天天。饿的时候挖出几块芋头,折下几段干枯的花椒枝,点火烤熟,再顺手摘几粒鲜花椒当作料。
采摘下来的花椒一部分鲜储,剩下的则要尽快晒干。
明亮的阳光一无遮掩地炙烤着泥巴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干热季风吹净汉源上空的丝丝微云。天气晴好,宜晒花椒。
刚刚采摘下来、摊晒在场院或者路边的通红油亮的花椒就会陆续毕毕剥剥地爆裂开来,椒农最后会筛去里面的籽粒。
新鲜花椒不能隔夜晒,隔夜会变色。花椒壳不快点儿晒裂开,等它皱巴以后,不能压,不好剥,里面的籽粒很难再取出来。
老人为我们唱了一首《晒花椒》:“太阳出来辣焦焦,情妹妹出来晒花椒。花椒晒得大奓口,情妹妹晒得汗长流。”
午饭在路边的小摊上解决——花椒鸡。煮饭师傅将去毛的散养鸡放于火上炙烤,不肥不瘦的肉质被考的焦黄脆嫩。然后放于锅内烧制,师傅向锅中随手掷进几粒新鲜花椒。锅内的热气瞬时腾起花椒的麻香,浓香的油脂包裹在鸡肉上,令人食指大动。
花椒芽是芽苗菜中的珍品,油炸过后有种天妇罗的口感,麻香味美,叶缘的小刺却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多吃。
我们想去看看传说中的“免贡碑”,煮饭师傅说“免贡碑”在清溪镇文庙和汉源县博物馆中各有一座,反正回程会路过清溪,他建议我们顺道先去看看茶马古道。
大相岭保存最完好的茶马古道当属“羊圈门”至草鞋坪一段,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盐道交汇的重要驿站。南是牦牛道,为南方丝绸之路北段和四川五路驿道干线之一,凿于汉代,起至凰仪堡(今属荥经县),经清溪、九襄、西昌、云南,达缅甸,即川滇要道。
汉源得名于“汉水源头”流沙河,相传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途中路过在流沙河畔,遇上兴风作浪的卷帘大将,观音大士忽然现身,以柳枝助唐僧将其收之,然后将柳枝转赠与唐僧。唐僧顺手将柳枝插在了路旁。柳枝本为天上物,入土即活,怕遭人攀摘,浑身就长满了小刺,同时结出簇簇殷红的果实,可以驱寒祛疾,以造福一方黎民。
“黎椒家种传何人,三藏插藤记夙因。鸭绿千层饱雨露,猩红万颗尽珠珍。根深自结子连母,枝古何嫌刺满身。无怪元和志贡品,调羹鼎鼐夸香辛!”清代诗人聂正春将这一传说写进了《黎椒诗》。
现实中的汉源,山地海拔平均米左右,不高不低;土壤沙质,日照充足,风又吹干了空气中多余的水分。这都是最适合花椒生长的地理条件。
唐宪宗元和年间,皇帝及妃嫔寝宫,把磨细的花椒粉涂于四壁,闻吸馨香,同时祈求多子多福。也是在这一时期,汉源花椒开始被列为皇室贡品,用于制作宫廷椒酒、椒浆。
“娃娃椒”是之前汉源人对清溪花椒的亲切称谓,指结出的大花椒颗粒上往往附着上两三粒小花椒,就像母亲背着年幼的孩子一样。每年都有往来的商人在此驻扎,守候娃娃椒中的第一茬头等货“梅花蝴蝶椒”。3-4粒颗粒黏附在一起,形似梅花,神似蝴蝶,芳香浓厚。
县域以北的九襄镇。文化站外墙上的字体仍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
灰黑色的木质老房子,古朴而沉着。
老人固守着原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街边叫卖的龙须菜,开水焯过,凉拌正好。
摊贩口中的“南瓜”,长着葫芦的形状。
靠近北城墙的文庙保存相对完整,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年),现存建筑为同治九年(年)重建而成。
这里曾是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座文庙,宫墙、棂星门、泮池、金水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一应俱全。
光绪二十九年(年),时任清溪县知县雷橡荣上书朝廷请免花椒贡赋获得批准,千年苛派索扰就此终结。
无论三藏插藤的传说,还是“免贡碑”的遗存,汉源清溪的花椒总能让人品出口感和嗅觉之外的味道。或许是阳光和风,或许是泥土芬芳。花椒正试图走出汉源,走出四川。
信息来源:携程攻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hq/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