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聊城人,你知道聊城饮食文化的由来吗

热气腾腾的馒头刚出锅的时候,有一种令人垂涎的麦香,这种直接刺激嗅觉和味蕾的经验,相信所有人都有过深刻的体会。不过,应该很少有人会在吃馒头的时候想到,传说中国人最早开始种谷的地方,就在聊城。在阳谷县志里就有记载,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就是在这里教导百姓们种植农作物,从彼时起,聊城人就开始以五谷作为主食,用土地上结出来的精华做出一道道美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聊城人。

在东昌府区,有人说有“三好”,其中第一好就是张家厚饼。伏羲教民种出的谷物,在几千年之后,凝结成了这份好吃的厚饼。张家厚饼现在虽然不多见了,但在过去却是响当当的聊城美食,这种饼外面是死面,里面是发面,厚的有三寸,薄的也要一寸多,不愧是厚饼。出锅之后,两面金黄的面饼上还装饰着图案,像极了一件艺术品。咬下去,外焦酥、里白嫩,酥软可口,除了面香之外,细嚼之下还有隐隐的甜味。

当夏王朝逐渐走向衰亡,商部落开始兴起,躬耕于有莘之野(据莘县县志记载,有莘之野在莘县莘亭)的伊尹背着一只鼎,来到了商部落的首领汤的面前。这位不世出的智者点起篝火,在鼎里煮开了一锅浓香四溢的鹄鸟之羹,也就是天鹅羹,美味的食物带给商汤的震撼很大,这位部落首领也许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后来,商汤重用伊尹为阿衡(相国),商汤有一次向伊尹咨询治国之道,伊尹用烹调的手法来比喻,使商汤茅塞顿开。而《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伊尹所说的那些话,也成为后人烹饪时的不二法门,“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伊尹最拿手的羹,辗转演变成了现在千奇百巧的临清汤。汤羹的做法有很多,但临清汤这种不过油的做法应当更接近于伊尹的原始做法。制汤的原料非常广泛,山珍海货、鸡鸭肉鱼、寻常蔬菜、粉条豆腐,简直无物不可做汤。临清汤花样多,实惠味足,一汤一料,百汤百味,观之汤清如水,品之初淡而渐浓,乍薄而转厚,令人举匙不停,齿颊留鲜,余味无穷。

这些发生在聊城或和聊城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事情,正是聊城饮食文化的滥觞,几千年来,食材不断丰富,技巧不断高明,饮食中所蕴含的那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积累着。

“皖闽特产来源富,诸品名茶色味强。银针普洱真龙井,雨前毛尖带旗枪。鲜果海味样样有,绍兴南酒红白糖。黑矾白矾生石羔,花椒胡椒大茴香。金针木耳龙须菜,海蛰海带海虾酱。”“杏仁、槐米、黄花菜,年年外运下苏杭。五香疙瘩黑红枣,顺着运河发南方……年底下曲阜猪肉如山岸,秋冬花生满街香。南乐县的粉条永不断,还有泰安的柿饼莱芜的姜。东阿县的鲜菜腊月到,青蒜嫩韭带韭黄。”

这两段文字出自“武水醉丐”的《逛东昌》,这部由吴云涛老人在旧书摊里找到的手抄文本,从内容上看,很像是乞丐叫花们所唱的“莲花落”或“数来宝”。从这种俚曲小调里不难遥想当年运河繁荣时,聊城这里的物阜民丰。

公元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公元年,元朝开通了会通河。这条人工运河带给聊城的影响异常广泛且深远,在饮食方面,可以说运河水为聊城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在食材方面,聊城的饭馆开始出现了过去不多见的海味和南方蔬菜、肉食,在烹调技术方面更是融汇了南北各地的长处。这种变化从明代开始越来越明显,在《金瓶梅》中,西门庆经常炫耀的那道私房菜“清蒸鲥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鲥鱼号称“长江三鲜”,要趁着新鲜烹调,才会好吃。西门庆的这道菜,应该就是通过运河上的商船,把鲥鱼放在冰篓里,加急运送来的。至于做法,除了清蒸之外,还提到了“糟鱼”。这种糟制的做法,现在还能从南方的某些地区找到原型。

阳谷的张秋炖鱼就是一道典型的运河菜。张秋镇靠近黄河、紧邻运河,水产丰富,自然也少不了河中三四寸长、寸许宽的小鱼。这种小鱼大多是鲫鱼,论起吃法来则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北京有一种做法,把小鱼去掉内脏洗净,用黄酒、酱油、米醋、白糖拌匀泡上四十分钟,在油锅里煎至金黄色。另起一锅,在锅里铺一层葱丝,铺一层鱼,再铺葱丝,再铺鱼,这样反复地摆好,把泡鱼的作料全倒进锅里,小火煨焖上一个半小时。这道菜叫做酥鱼,一般是年下做,春节吃。在天津,还有贴饽饽炖小鱼,天津的贴饽饽就是我们这里的贴饼子,玉米面和好,贴在地锅上,熟了之后,底面焦酥。张秋的炖鱼又不一样,虽然也是先过油煎一下,但出锅后却选择了不易入味的大锅炖的方法。用大锅炖肉、炖鸡、炖鱼,最担心的就是入味,不如小锅放在文火上慢炖。但张秋炖鱼却用大锅炖出了骨酥肉嫩、口味鲜香的小鱼,委实称得起是名菜。

当其他人还在探究到底一道菜是清蒸好还是红烧好的时候,聊城人的烹饪重点却放在了饮食所体现的那种品格上。

丸子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称作“圆子”,而且“丸”字的意思本来就是“小而圆的东西”。但在聊城,丸子除了日常吃到的肉香浓溢的清汆丸子、色香俱全的琉璃丸子,还有一道别处不会做的“徐公丸子”。徐公丸子又叫煎丸子,肉馅调好之后,不团成丸,而做成不规则的块状,煎炸出来之后,外酥里嫩,酸咸适口。这道菜相传是三国时期徐庶发明的。据说徐庶当时做聊城县令,曹操为了拉拢他,到聊城来试探。徐庶安排厨师把丸子做成不规则的块状,曹操见到之后很奇怪,徐庶就说,丸子虽然是扁的,但风味不变。用来比喻自己志气不改的这道新菜,成为了聊城的特产,也正像唱词里说的那样,“煎丸子别处不会做”。这种传说的可信程度有多高,我们很难去认真考证,不过聊城人对徐庶的尊敬远高于别的地方。在聊城东关曾经有一座关公庙,而且是庙上庙,下面供奉关公,上面供奉徐庶。想来,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的美好品德,的确感染了许许多多的聊城人。

这种融汇聊城人品质的烹饪手法,并非在历史上昙花一现,而是一直流传着的。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宦官乱政,不阿附阉党的吏部尚书朱延禧被革职,回到了聊城老家。传说朱延禧在做炸肉片的时候,看肉片在面糊里乱成一团,很像宦官乱政,就把肉全倒进油锅,做成一个大饼状,起个名字叫“炸群奸”。有小人去官府高发,朱延禧说自己做的是“炸臀尖”,是这些人听错了,让这些小人哑口无言。后来为了避免阉党再来寻事,就把菜改名叫锅烧肉,这道菜别处没有,很多客人来这里点菜,会直接喊“来一道东昌府”。当然,随着时间的变迁,这道菜的做法也随之而变化,我们现在吃到的锅烧肉,想必已经和当年的“炸群奸”相去甚远了。但这道菜里所蕴含的聊城人不畏强权、正义敢言的性格,却依然流淌在聊城人的血液里。

在聊城人的食谱上,很多的名菜是和那些名人的性格联系起来的,这些菜没有因时间的流淌而褪色,那些伟大而高尚的人格,依旧在菜谱中完整地保留着。

聊城人的餐桌上很丰盛,但又很简单。在聊城的饮食文化中,最多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普通的菜肉蛋奶,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出现,由一位位巧手的媳妇、内秀的大厨煎炒烹炸成无上的美味。我们先从节庆宴席上的蒸碗尝起吧。在聊城、在鲁西北、在更远的地方,蒸碗都是一道好吃而易做,宴席上不可缺少的菜品。蒸的范围很广,有猪肉、鸡块、鱼段、豆腐,诸如此类,品种繁多。在聊城,蒸碗是各个地方大显手艺的佳肴。临清除了汉民的粉蒸肉、花椒肉、黄焖鸡等,不得不提的是清真菜里的扣碗。扣碗一般分八碗和九碗,九碗一般是白事上见的,多一道烩海带。至于其他的烧肉、炖羊肉、清汆丸子、松花羊肉、黄焖鸡、里脊、肉杂拌,每道菜都各有特色。以烧肉为例,选的的是腹肋羊尾,加葱、姜、花椒、芫茴、盐,大火炖熟,煮到烂透,取出来晾凉。然后切成三寸左右的长条块,加入味精、盐、蒜片、酱油、醋、香油拌好,顺条装入扣碗内,加少量原汤,上笼蒸两小时左右,扣入汤盘内。再用煮肉的原汤,加入酱油、味精、食盐、菠菜叶,水团粉勾芡,煮开撇沫后,盛入扣好熟肉的汤盘中,淋上点香油。这道菜做出来之后,色红油亮,香酸透烂,肥而不腻。

还有焖子,焖子是散见于全国各地的食材,烟台有,河北有,东北有,各地有各地的制作方法。相应的烹调手法自然也不一样,聊城的高汤焖子,不能说冠绝群雄,也可称得上是个中翘楚。还有各种肉食,各种烧鸡,聊城人用最简单的做法,为世人贡献出了风味迥异、各具特色的美食。聊城的饮食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属于鲁菜,虽然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聊城菜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处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鲁菜一直是以济南菜、胶东菜和孔府菜为主,分布地区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北方第一大菜系。而足以和济南菜、胶东菜分庭抗礼的聊城菜系却因为融合了太多外来的味道,自成风格,这样一来,在鲁菜体系中的位置就颇为微妙。近几年来,随着《鲁菜标准体系》的公布,鲁西菜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像琉璃丸子、东昌手撕鱼等均被纳入到鲁菜标准体系之中。不过,和其他地区的菜系一样,聊城的饮食也面临着一个传承和弘扬的重大问题。就目前来看,在大街上见到最多的还是川菜,以及各式火锅,或者是仅标榜着农家菜、土菜的大小饭馆,而有着浓郁本土特色的饭店却不多见,偶然见到一些,里面的菜谱也大多似是而非,根本不是聊城菜的正宗做法。这其中与许多烹饪方法父子相传、秘不示人有关,这样做确实可以保证菜品的质量不会受到影响,但同时会产生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小作坊似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很多人反对将美食进行批量化生产,他们认为那样会有损食物的鲜美,失去食物最诱人的地方。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考虑,像可口可乐公司保留“X秘方”一样,对最重要的环节进行严格保密,但对一般的生产过程进行发扬光大,这样既可以扩大食品的知名度,也可以让更多的高明大厨在里面添入灵感。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考虑,像沙县小吃遍地开花一样,让聊城那些有名的小吃也走上这样的道路。以聊城呱嗒为例,虽然已经闯进了北京,并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头“状元饼”,但不得不承认,像这样在全国各地扎根的聊城名小吃还是凤毛麟角。能否对这些掌握聊城美食技术精髓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也像沙县小吃那样,设计统一的标示和招牌,努力将从业人员的技术提高到相应的层次,然后分布到全国各地传播?总而言之,如何将前人积累的烹饪经验传承下去并更好地发扬光大,应该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hq/57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