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之转方式调结构篇千帆竞发百

5年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遭遇“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我市顺势而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

5年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硕果累累。

“十二五”,是荣成经济持续增长的5年,GDP总量从年的.4亿元增长到年的亿元,预计年达到亿元,年均增长10.6%。

“十二五”,是荣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5年,三次产业比重从年的9.5∶52.9∶37.6调整到年的8.3∶47.7∶44.0,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比重连年增长。万元GDP能耗从年的0.78吨标准煤降至年的0.67吨。

“十二五”,是荣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挖掘新的增长源泉与提升发展“含金量”的5年,对外贸易企业达到家,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个,一般贸易方式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

回眸“十二五”,我市坚定不移地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重心,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恒心,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产业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好的转调目标。

现代农业精耕细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稳定的基石。调整产业结构,农业首当其冲。

走进乡村,可见到连方成片的现代果园,驰骋田间的现代“铁牛”,服务专业的合作组织,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在继续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量质齐升型转变。

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我市视察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在市农安办、华峰果品,汪洋与农安一线工作人员和果农亲切交流,详细了解我市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对我市全方位、无缝隙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

“颜值”再高抵不过“实力”,安全才是农产品的王道。5年来,我市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来抓,不断探索完善以“建设十大体系、构筑三道防线、实行全程监管”为重点的农安监管模式,在保质上下功夫、在“保安”上求实效,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来自市农安办的数据显示,年,全市使用农药备案率达到%,54种禁限用农药实现零销售;万亩种植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农药残留合格率由85%提高到98.9%。我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质量的提升,除了归功于严格的农安监管模式,也得益于从播种到收获再到销售的现代化生产与经营模式。随着耕地、水源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现代农业向集约化、高效化农业转变成为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围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市以新技术推广、新机具应用、新农民培育、多龙头培植、多形式经营为着力点,大力提高农业实用科技应用率、生产效率,提升农业集约经营水平,推动农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高效产业。

5年来,我市重点抓好花生、优质苹果、茶叶、蔬菜等示范基地建设,相继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现代苹果、良种补贴、玉米“一防双减”、耕地质量提升等农业项目余个,推广宽幅精播、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玉米秸秆青贮及花生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多项技术,农田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全市共培育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26家;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9家,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家、家庭农场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长至年的元。

产品重安全,产能求高效,产业挖特色。5年来,围绕特色农业这一目标,我市依据区域整体资源优势,高效配置生产要素,日渐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的农业生产体系,叫响了“荣成苹果”“荣成大花生”“中国无花果之乡”等众多农产品特色品牌。

年,全市无花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2.6万吨,种植面积占威海市的90%以上。苹果面积达17万亩,果品总产量34万吨,优质果率60%左右,远销至东南亚、中东及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花生常年播种面积30万亩,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盟市场。“荣成苹果”“荣成大花生”“荣成绿茶”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0.66亿元、5.57亿元和4亿元。“荣成大花生”“荣成苹果”、海参等18类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5年的优化转型,带来的是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一个绿色安全、高效高产、优质特色的现代农业已然在荣成大地上崛起。

蓝色经济勇立潮头

荣成,因海而生,凭海而兴。长久以来,渔业一直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市紧紧围绕“蓝色经济区先行区”发展战略,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主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以传统产业潜力的释放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年实现渔业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水产品产量万吨,同比增长1.5%。“十二五”期间,全市渔业总收入达.7亿元。

如同一粒粒孔雀石的小鲍鱼苗成了记者们争相合影的对象,全副武装、浑身是刺的海胆引来众人围观。在“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荣成海洋行”记者的眼中,寻山集团的育苗车间俨然成为一个神奇的养殖世界。然而,真正神奇的是寻山集团高效、生态的养殖技术——鲍鱼与海带、龙须菜等藻类混养。这种“贝藻筏式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获得年度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养殖是渔业生产的“主业”,也是未来实现保供给、促增收和护资源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我市深化生态、高效、品牌发展理念,以推动水产养殖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突出发展健康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业,积极实施浅海筏养海底开发和生态立体养殖,重点实现从浅海滩涂养殖向深海和岸基养殖两翼拓展。“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水养殖产量由年的62万吨增至年的71.6万吨。年1至11月,全市海水养殖产量达74万吨,同比增长5.6%。

在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的背景下,我市渔业企业将“海上粮仓”建设目标转向了深海,开始布局全球,纷纷在国外建立基地,勇闯远洋,向深蓝要效益,参与国际渔业市场竞争。

放眼远洋,到处都有荣成远洋渔船的身影:80艘渔船在中西太平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公海收获金枪鱼;艘渔船在西南大西洋、西非、朝鲜作业;靖海集团印尼马老奇基地、蓝越公司斯里兰卡基地、赤山海宇公司印尼基马安基地等6个海外远洋基地正在建设或已投入使用。年前三季度,我市共外派各类作业远洋渔船艘,共完成远洋渔业产量14.5万吨,产值13.5亿元。全市共运回自捕水产品11万吨,占总产量的75.9%。全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质企业19家,专业远洋渔船艘。

远航归来,收获满舱。然而欣喜之余的荣成人,并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十二五”,一场以海洋生物食品产业为支点的“蓝色革命”悄然在荣成大地掀起。

过去5年,我市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培植壮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提高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坚持“两端”发展,主攻海洋生物医药、功能性保健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食品等高端产品,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产业联盟在我市成立为契机,推动海洋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叫响“中国海洋食品名城”。

纵观“十二五”,我市海洋食品、保健品高端化研发与生产一路高歌猛进。产自深海中的鱼油,经鸿洋神集团加工后,变成了“黄金粒”,利润达到原来的10倍;从海里捞上来卖2元钱克的海带,经过海之宝公司加工后,一包仅有几克重的产品就卖到3元钱,比卖海带增值了多倍;一条“海归”金枪鱼,经过蓝润公司零下60摄氏度超低温冷冻并精深加工后,“身价”暴涨10倍;水产品加工剩下的鱿鱼下脚料和鱼头等废弃物,经泰祥集团提取出脂肪酸和生物多肽后,每吨增值10倍以上……

高端化生产成绩斐然,终端化营销开疆扩土。“中国海洋食品名城——荣成”官方微博和







































北京治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gx/65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