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山林姜元忠
记者宋晓林
说起来,农民姜元忠的小日子如今过得挺滋润,但20多年前,他比贫困户还像贫困户。这个勤快的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做过好多农业项目,但后来险些把老本赔光。经过多年观察,他把精力集中在龙须菜种植上,如今,年过花甲的老姜正在大山里追逐自己的梦。姜永山自己扛菜下山。姜元忠家住集安市清河镇热闹村的道清沟里,年,他4岁时随父母从山东省莱西县来到这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他靠种人参掘到了第一桶金,但接下来发展葡萄、木耳都失败了。进入90年代,为了糊口,他又在山坡上种起了苹果树,但热闹的局部小气候不太适合果树生长,老姜的日子过得依然十分艰难。提起那段时光,姜元忠一脸苦笑:“那些年的饥荒我还了20多年才还完。”姜元忠在果园下马的时候种下的中药材玉竹,如今也长得郁郁葱葱。那时候,通化市园艺所的园艺师张卫东告诉姜元忠,长白山区的矿泉水和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品质世界一流。姜元忠觉得这是条路子,长白山里有不少药材本身就是山野菜,将来慢慢发展山野菜吧。抱着这个想法,姜元忠利用果园里的空地种植了许多种山野菜,持续观察了十几年后,他发现龙须菜长得最好。年,他找到清河镇大川村有名的山野菜种植专业户于海生,把于海生手里的龙须菜籽全部买下来种到了果园里。归整龙须菜每天要占用很多时间,姜元忠一家人一起动手,连80多岁的老母亲也上了阵。“老于建议我多干几样,他那里山野菜品种挺全,连菜带籽都能卖,我不这么想,满天星斗不如孤月独明,我就想把龙须菜种好。”这是姜元忠的想法,但是他也给自己准备了备胎:“果树逐渐下马的时候我种了不少玉竹(一种中药材),后来我还种了一些大叶芹,万一龙须菜的行情有点闪失我好顶上。”姜元忠种的大叶芹。龙须菜是长白山里较为多见的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它生于林下或草坡上,其嫩株可食,味清香,稍带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并不像大叶芹、猴子腿儿等山野菜一样广为人知。龙须菜和芦笋同属天门冬科植物,但芦笋种植4年就可以进入商业采摘期,龙须菜则需要6年,因为它生长周期长,很少有人种。姜元忠瞅准了这个项目,慢慢地,昔日的果园变成了龙须菜园,姜元忠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强。刚采摘下来的龙须菜。现在,姜元忠承包着40亩耕地,50亩山场,耕地里几乎都是玉竹,山场里有30亩龙须菜园,其余20亩林地用来一点点地发展林下大叶芹和其它野菜,中间也有两亩龙须菜。按照姜元忠的说法,种龙须菜前5年不挣钱,但第6年亩产约为四五百斤,足能挣回前5年种玉米的钱。另外,龙须菜的好处在于一次投资,永续利用──只要采摘的时候保留底部的芽胞就行,另外落地的种子也能逐渐填补死株的空白,长到10年以后,龙须菜自身脱落腐烂的残枝败叶就足够肥料需求了。以后产量还会逐年增长,15年以后,亩产将稳定在多斤,它的商业价值将变得非常可观。收获满满。从5月中旬开始,姜元忠一家就忙上了,龙须菜的采摘季长达50天,可以持续到6月末。采摘不费劲,归整菜却挺费工,一忙就是一整天。但是,这阵子每天能卖出两三千元,这让姜元忠很有成就感。有一次,他对于海生感慨道:“在山野菜这个行当里你还是我的老大哥,可是龙须菜的第一把交椅你坐不上了,小弟后来居上喽。”老姜也是个爱学习的人。虽然已经64岁了,姜元忠思想并不保守。他一边和那些老伙计交流经验,一边看书学习技术,还在家里处处挂起标语激励自己。其中,有一幅标语写道:“习主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发展龙须菜基地,打造山野菜之王龙须菜品牌,为国家振兴乡村建功立业,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姜元忠觉得现在知道龙须菜的人少,了解龙须菜好处的人更少。年,姜元忠参观了第18届长春农博会,他发现这么大规模的农博会居然没有龙须菜参展,心里有一点失落。姜元忠的儿子姜永山在收拾龙须菜。其实,他那30亩龙须菜园,规模在当地已经算很大了,但还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曾经有一个北京商人来集安问老姜,如果能保证每天供应斤龙须菜,他就天天派车来拉,但别说姜元忠没有这个供货能力,就是把集安的龙须菜产能加在一起也凑不上这个数儿,这让他有了一种紧迫感。如今,他打算一点一点扩大生产,把自己承包的这片山场种满龙须菜。“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把这个园干满,还得继续使劲实现我的目标。”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梦想。主审
赵成洪审核
宋振宇编辑
李蕴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gx/1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