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进退之间碧海蓝天我市推进海上养
11月26日,雨后初霁的蕉城三都秋竹海域宛若一块碧玉,镶嵌在青山环抱间,海面洁净、波光粼粼,一派清新。
一个多月前,这片海湾却是另一番模样:近2万框传统养殖网箱、1万多亩龙须菜密布海面,抬望眼尽是养殖所用的白色泡沫浮球和花花绿绿的饮料瓶,拥堵而杂乱。每到饵料加工、投放时,海风一吹,难闻的鱼腥味扑鼻而来。
随着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1万多亩龙须菜全部被清退,传统网箱截至11月21日已签约清退户框,并从当天开始清退拆解。海面干净了、视野开阔了、航道通畅了,原本被密集养殖区阻隔的波涛也荡漾起来,海原本的模样重新展现。
另一片全新的“海上田园”则亮丽崛起——4个新型环保养殖设施展示区,渔旅融合,各地前来参观考察的养殖户络绎不绝。
进退之间,碧海蓝天。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守护这片蔚蓝海域的决心与信心,是广大干群的担当与作为。
海,是宁德的优势所在、发展潜力所在。其中,口小腹大、水深港阔的三都澳海湾更是“世界不多、中国仅有”。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将开发三都澳概括为闽东人民的“三大梦想”之一。手握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闽东人民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今年10月市委高屋建瓴提出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明确以“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为战略核心,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沿海与山区联动,建立高质高效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社会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其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均围绕海展开谋篇布局。
挺进蔚蓝,从规范用海、科学用海开始。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在全市打响,坚决打赢。全市干群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坚拔寨的干劲强力推进,成效不断显现。
攻坚拔寨破“瓶颈”
“11月26日,福建省福州港口管理局宁德分局开展三都澳主航道和白马航道巡查行动,发现并割除侵占航道水域的定置网设施(浮球)21处浮球。”
“11月25日,福安市海洋与渔业局开展三都澳海上轮流日常巡查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9人、执法艇1艘、航时6小时、航程70海里、行程公里。”
……
这是在活跃的“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 效率更在 这样的效率、这样的协作,从今年7月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开展以来,屡屡呈现。
海上养殖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要打破固有的格局,重建秩序、科学发展,产业面临的“阵痛”不言而喻。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再难也要上!围绕既定目标,我市集全市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市里研究制定了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长效管控制度、设施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出台《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办法》,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有序推进海上养殖清退和升级改造。
在海上,坚持边整治、边巡查、边巩固,长效严密管控成常态,并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格局,一“网”控到底,不留死角;
在岸上,查封非环保海上养殖设施生产企业,查控外地流入非环保养殖设施,做到本地非法生产完全杜绝、外地非法流入基本可控,实现供货源头有效管控;
重宣传,从分发材料到媒体平台,从门户网站到微博 聚合力,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聚起了合力,更迸发出了活力。10月中旬,我市还组织相关县市、有关职能部门,在蕉城三都澳秋竹、礁头、三都码头前沿海域开展大规模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藻类集中退养行动,成效显著。
截至11月25日,全市共清理各类废旧渔排口,清退禁养区渔排口、藻类亩,清理海漂垃圾吨。洁净宽阔的海,就在身边!
改革创新升级忙
11月22日,天刚放晴,霞浦县北壁乡盘前村养殖户陈言斌就忙着将60个塑胶浮球放下水。
陈言斌养殖了十几亩海带,过去,他和周边的养殖户都是使用传统泡沫浮球。在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下,经实地参观、下水试验,新型塑胶浮球的性能和质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更换新型养殖设施,对我们养殖有好处,对海洋环境也有好处,我们都很支持。”陈言斌说,现在村里都在陆续将塑胶浮球投放入水,他自己也放了多个,发展干劲十足。
随着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推进,传统渔排、藻类清理退养了,产业发展路向何方?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立足实际,我市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务实的行动,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全面破题。一大批塑胶渔排、塑胶浮球等新型养殖设施在全市各海域陆续“漂”起,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
乘船出海,在霞浦县北壁乡盘前村海域,已投放的近个藻类养殖塑胶浮球规整地漂浮海面,一片蔚蓝。
“已使用了20多天,比较结实,也不会造成污染,还很美观。”养殖户周进新信心满满地说,他打算把自己第二片养殖区的泡沫浮球也进行更换。
在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海域,4个新型养殖设施展示区布设海上,橙黄色的塑胶网箱连成一片,宛若披上了黄金甲。
蕉城还选取三都南澳、港口两村作为藻类规范养殖改革试点,遵循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属于政府、使用权属于各村、承包权属于养殖户的原则,由各村按照用海指标向区海洋与渔业局申请海域使用权证书;取证后,以村民竞标、退养户优先承包、联合体承包、村民小组承包等多种方式分配藻类养殖用海,有偿用海、多方共赢。
港内在推进,湾外也在突破。在福鼎台山岛、嵛山岛海域,14口外周长达米的深水大网箱及配套设施绵延海上,蔚为壮观。目前,养殖户已陆续在沙埕港内购买了5万尾大黄鱼苗准备投放深水大网箱养殖,预计年春节前后便可开始出售。
“试”出经验,“创”出新路。我市有关部门也在改造补贴、金融扶持、污水处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尝试,创新出渔排改造补贴款账户质押贷款、海上移动化粪池等多种新模式。目前,我市已有4户养殖户与金融机构签约,并成功贷款万元,其他养殖户、企业正与金融机构协商陆续签约中。
截至11月25日,全市共升级改造养殖区和限养区内渔排口、藻类亩。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的新风,正在闽东激荡!
碧海清波扑面来
随着我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这片蔚蓝海域由表及里发生着变化,碧海清波扑面而来——
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向来对生活水质要求严苛。11月中旬以来,福鼎前岐双屿、店下巽城多处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身影,萌态十足的现场视频惊艳了万千网友。
“白海豚出现,说明我们这边的海域水质大大改善了。”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指出,这澄净海水得益于正在推进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
好生态引来海豚栖,也引来了翩跹鹭鸟。在连通三都澳的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些天,白鹭、苍鹭、海鸥、潜鸭、鸬鹚翔集,觅食嬉戏。其中,还不乏赤颈、岩鹭、黑翅鸢、黑冠鹃隼等珍稀鸟类。据介绍,这里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地、越冬地,吸引了众多鸟类摄影爱好者。
生态环境在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愈发便利。海清港阔好行船,这是通达89号吨散货轮船长林香莲近段时间穿行三都澳海域的切身感受。
通达89号货轮从福安湾坞青拓集团鼎信码头装载卷钢产品运往广东,每月3趟。自今年3月担任该轮船长,平潭人林香莲成为了这片海域的常客。
“货轮从东冲口进入,经三沙湾、白马港,抵达鼎信码头,一般要航行两个半小时。”林香莲坦言,在海上养殖未整治前,这片海域密布网箱及定置网,甚至挤占航道,再加上往来穿梭的作业小渔船,每趟他都得小心谨慎,航时会多耗半个小时左右。而今,航道通畅了,碍障物少了,船明显好开了。
蕉城三都礁头码头负责人郑永康同样见证着这片海域的今昔变化。55岁的老郑在此行船已20多年,经营顺帆公司,旄下大小游轮10多艘,往返青山、斗帽等海岛间。他告诉记者,以去斗帽岛为例,游轮正常航行35分钟可抵达,但此前为避开海上养殖网箱,不得不多花一二十分钟绕道走。游轮螺旋桨还时常被养殖网绳缠住,严重时还得拖回去修理,闹心得很。
“现在海上养殖退养,航道清晰了,船好开,航程缩短,安全系数也提高了。”老郑说。
据宁德港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经过持续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三都澳内水上交通安全形势趋于好转,航道清爽,船舶碰撞养殖区事故明显减少,船舶进出港航行时间有一定缩短。如船舶进出白马港由之前的3小时缩短至目前的2小时30分,航行时间缩短了16.7%,港口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更多好项目布局湾区,储备了港口等岸线资源。正如此前采访福建宏旺实业有限公司时,公司副总经理邓鸿祥所言:企业落户湾坞,成为青拓集团的下游产品制造企业,其中一点就是冲着三都澳这片海而来,“有港口,运输成本低就是优势。”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长风破浪。凭海临风谱壮歌,开发三都澳,梦并不遥远!
(来源:东南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gx/1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