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有模有样黔南乡村振兴正逢其时
惠水县弄苑村佛手瓜上市
农村产业革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彻底改变“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刻板印象。那么,怎么将农村产业革命“福利”进一步扩面升级,让更多的群众共享甜头?黔南给出的答案是:突出示范引领,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打造样板树典型
我州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子,注重发现典型案例,积极总结成功经验,加快打造一批样板,为农村产业革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现场观摩、点评交流等方式,推动各农业产业主体之间在比中学、学中赶、赶中超,不断加强领导调度和督导检查,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确保农村产业革命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见成效。
今年4月,我州召开以“一个样板坝区、一个茶园(果园)、一个规模养殖场、一个庭院经济示范村、一个‘村社合一’示范点、一个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六个一”为主题的农村产业革命现场观摩会,以此鼓励先进,取长补短。长顺茭白种植基地当天,跟随观摩组走进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亩茭白种植基地,翠绿欲滴的茭白苗在清澈的水田间随风摇曳,引得观摩组成员纷纷点赞。
据了解,为了让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核子村聚焦“村社合一”股份合作,坚持党建引领强组织、村社联建激活力、利益共享促增收,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增收,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核子村“强组织、聚村民、推产业、抓治理”做法得到省有关部门高度认可,长顺县制定了《长顺县大力实施“核子裂变”工程年“大比武”实施方案》,计划在三年内实现84个村(居)“核子裂变”全覆盖。
长顺县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目前已安排核子村作为经验典型走进党校授课,向全县各村镇传经授宝。下一步,长顺县还将以核子村为样板,持续打造更多“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纵深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助推农村产业革命。三都普安种植的葡萄谢义将摄
同样,三都县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整合农户房前屋后闲散土地、水域空间等资源,探索形成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后,我州出台了《黔南州关于在夏秋决战中大力推广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方案》,在全州推广庭院经济做法,着力打造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村(社区)和示范户,推动农村产业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
强化培训推技术
我州采取“因岗定培”“以工代训”等培训模式,积极发挥县级农技服务团队、乡村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技术员、“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力量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把田间地头变“课堂”,让农民在农村产业革命中现学现用。
去年12月12日,贵定县新巴镇1.5万亩油茶基地正式开工建设,上千名群众来到甲底组,现场学习种植油茶并参加技术培训。贵定县新巴镇群众现场学习种植油茶
“坑的深度要挖60公分,小苗才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有机肥要放3到5斤,为油茶苗生长提供营养;茶苗的高度只留50-80公分高度,并且,后期管理中要截断中间主干苗,茶苗才能多长枝条多结果;泥巴不要覆盖嫁接口,否则油茶苗会得病死亡;种好后,一定要用脚踩紧,用手轻轻提不起来就可以了。”新巴镇林业站站长刘国祥挖坑、放底肥、截断茶苗……动作连贯娴熟,并形象生动地为在场村民们讲解油茶种植技术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无独有偶,现在,都匀、福泉、瓮安、龙里、独山、荔波等县(市)结合实际用好“农民讲习所”“院坝会”“田间课堂”等载体,引导农户学习新时代农业发展理念、优秀典型案例,法律政策和市场知识,“手把手”培训种植养殖技术。
能人带动作示范
全州各县(市)以乡情为桥梁、政策为引领、激励为导向,鼓励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统筹各项扶贫优惠政策,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支持。同时,加大回流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宣传,既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又增强其荣誉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梁贵林是惠水县打引社区董上村一名常年在北京务工的青年。年,年仅14岁的他就和村寨里的长辈一起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尝尽了外出打工的辛酸。从小过苦日子的他,早在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从在外打工学种植技术到如今自己引进企业回家乡发展,不仅给家乡群众带来经济收入,也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惠水发展龙须菜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年,在梁贵林的盛情邀请下,贵州科汇大地农业有限公司老板来到贵州考察后,结合惠水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水源,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选择在惠水县羡塘镇比纳村租用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通过“以工代训”,培训当地农户甜心菜种植技术,每亩甜心菜从栽种到采收,发放务工费达元,惠及贫困户86户人。
家住惠水县羡塘镇比纳村的罗怀珍尝到了“甜头”,她说:“在蔬菜基地上班免去了奔波劳累,离家近能照顾家里,每天还能有80块钱工资,生活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自蔬菜基地投产以来,从翻土到育苗、移栽、勾苗、除草、采摘,每天可提供就业岗位70人以上,扩宽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如今,“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学什么”已成为黔南农民考虑的主要因素,“一个样板坝区、一个茶园(果园)、一个规模养殖场、一个庭院经济示范村、一个‘村社合一’示范点、一个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点”活灵活现,黔南各地产业兴旺、群众富足的生动故事正娓娓道来,乡村振兴正逢其时。
作者:黔南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叶大霞
来源: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编辑:朱金花
投稿邮箱:shanshuiqiann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cp/1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