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人均收入翻3倍,惠州这个村的脱贫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数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洞尾村25户72人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脱贫率为%,有劳力贫困户居民年均人收入由不足元增加到元,翻了3倍。
在龙门县平陵街道大山深处的洞尾村,50岁的黄强(化名)与有先天性精神残疾的妻子和儿子生活在一间破旧的瓦房里,几张塑料凳、几个锅碗瓢盆是他们所有的家当。因妻子和儿子没有劳动力,只能靠黄强出去工地打零工勉强维持温饱,一家人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元。
4年前,这家人的命运开始悄然改变。黄强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他帮其他村民改造危房、建设新农村,赚了小几万元,一家人搬进了刚建成的自建房里。闲暇之余,他还搞起了“副业”——养羊养鸡,去年年底通过“保底收购”卖出了2头羊,赚了多元。有新房子住,有稳定收入,黄强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01三年内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时间紧、任务重实现%的脱贫率,对梁斌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是惠州市教育局派来驻村的第一书记,根据市里的要求,洞尾村要在年底摘帽脱贫。
“我是年4月来到村子的,当时面临的问题还挺严峻。”梁斌说,洞尾村深藏在大山里,三面环山,一条水泥路修到了村子里,只能供一辆车通过,却是进出村子唯一的一条道路。
村集体经济几乎空壳。龙门县以温泉之乡闻名于广东,但洞尾村一处温泉资源都没有,无特色产业,无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山林承包和花竹电站分红是全村唯一村级经济收入。据调查统计,年村集体年收入2.8万元。
和大部分的农村一样,洞尾村的年轻人都去镇上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仅靠务农维持温饱。“村民就靠种点水稻、花生生活,农业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原始状态。”梁斌皱着眉头说,可以用来种植的地也不多,大多数耕地资源呈零散破碎分布,村民只能耕种自家的两三分地。
三年内实现全部脱贫,留给这位70后书记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开始制定有两个目标:一是新农村建设,搞好环境。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梁斌看来,通过引进合作社打通销路,用代销的模式帮村民卖农产品,村民可以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种植,产多少收多少,盘活土地资源,他认为这是比较实际的做法。但实际开展工作并不顺利,语言首先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我不会讲客家话,听不懂村民说的话。”梁斌坦言,村子里的人都是讲客家话,语言不通,极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很多村民不信任、不理解他。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梁斌带着村领导班子给他翻译,挨家挨户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一家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措施,常常天亮出去,回来时已是晚上。这位书记向我们简单介绍完情况后,马不停蹄地赶到村里的种植地,教村民怎么摘菜,随后又开车到村子里的特殊情况家庭走访。这是4年来,梁斌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成绩显而易见。这几年来,村子的主道上都装上了路灯,到了晚上,很多村民吃完晚饭后会出来散步,楼房也慢慢多了起来。
“扶贫要扶智,扶贫不光是物质上,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为了能够让村民在精神层面得以“脱贫”,梁斌表示,要积极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在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中,洞尾村将危墙改造成文化墙,修建排水渠、文化广场和活动室,种植草坪绿化美化洞尾村。通过党建促扶贫及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洞尾村村民思想不断进步,文化氛围越来越好。02培育产业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在山脚下,几十亩的龙须菜正在采收,10多个贫困户村民正在育苗田地里忙碌。“种植类劳动力相对密集一点,育苗、田间管理、蔬菜采摘、分拣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梁斌说。
根据洞尾村的实际情况,梁斌和村领导班子经过反复开会、调研决定发展以黄秋葵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根据市场供需关系,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为贫困户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确保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有收入,消除“零就业”家庭。“脱贫的关键还是要发展产业。”梁斌解释道。
以黄秋葵为例,近年来,村里根据市场规律改善种植结构。“年我们定下种植年桔,年底开始有了少量收成。去年我们就增加了80亩黄秋葵,亩产-斤,平均批发价3.5元一斤,到了市场售价一斤一般4-10元,年尾我们发给村民的工资就有50多万,今年我们又引进了柠檬和龙须菜,整合土地近亩,既充分开发利用了原有荒地,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梁斌认为,通过不断地调整种植结构,产业发展参与者收益会持续增长,许多贫困户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再加上洞尾村引进合作社,根据市场的供求种植经济作物,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村民可以以土地入股,获得产业分红。这样不仅能扶贫,同时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洞尾村的生态很好,我们不想破坏绿水青山来发展经济,特色种植业既不会破坏生态,且在未来形成规模产业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吸引游客过来参观,那么村民在家里可以做个小饭馆、小旅馆,这就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了。”梁斌说。
03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稳定村民收入60多岁的廖阿姨在家后面养了一点蜂蜜,蜂蜜收成时卖蜂蜜,黄秋葵收成时去菜地摘菜,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但廖阿姨说,卖蜂蜜和摘秋葵都有时间段,过了蜂蜜和秋葵的收成时间,就没有事情做也没有收入了。梁斌坦言,洞尾村目前基本达到不愁吃、不缺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扶贫标准,但是如何稳定村民收入,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同样是要解决的硬任务。“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怎么建立一个长效扶贫机制,能够让贫困户真正征收脱贫,让村民从中受惠。”梁斌表示,在产业上引进真正有需求、有技术、懂经营的企业落户到村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保证村民销路。在思想观念上,使村民向实干致富转变。精准扶贫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比起大包大揽“奉献”式的扶贫,工作的重心应放在何以“渔”获“鱼”,要让村民掌握知识、打开思路、拓展思维。在未来,洞尾村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果,通过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建设成龙门县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编辑丨罗倩娴
审核丨罗倩娴终审丨杨涛来源澎湃新闻*东江传媒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xg/1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