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丨龙名美食,食在有趣,蕴
在中国美食中,“龙”的元素无处不在。那些与“龙”名相连的食馐,“食”在有趣,又蕴涵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龙头菜,又名蕨,即益母草嫩苗,出自《素食说略》。以香油、酱油、料酒速炒,清脆芳香,别有风味。
龙口粉丝也是中国的传统特产之一,其生产历史悠久。因原料好,加工精细,产品质量优异,被称为“粉丝之冠”。
龙须菜,又名江蓠、石发。《随园食单》有载,以麻油、醋、秋油凉拌,清脆酸甜,夏令佳品。
外观色泽乳白、细丝万缕、层次清晰、入口即松、回味甘甜等特点。说的是广东的龙须糖,又名龙须酥。
龙须面,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它细若发丝,形似龙须,轻盈而优雅。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吃龙须面,寓意着吉祥如意,更是人们对龙的敬仰和祈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龙凤面,山西著名的面食小吃,半白半绿,白中透绿,绿中显白,香嫩适口,风味独特。以示龙凤呈祥、吉祥如意。
还有懒龙。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惊蛰这天应该吃“懒龙”。这是一种用发面蒸制而成的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民俗学家表示,吃懒龙可以解春困。
龙抄手。这是四川对馄饨的特殊叫法,北方叫馄饨,沿海一带叫云吞。龙抄手皮薄馅嫩,口感爽滑,是蜀地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
在江苏扬州,龙戏珠是一道传统名菜,即鲫鱼汤虾圆。而炫技大师,则会在虾圆中填入皮冻,形成空心虾圆;掺入蟹油皮冻,为灌汤虾圆。美馐汤白稠浓,鱼肉虾圆鲜嫩味美。
乌龙哺籽,即虾籽烩海参,衬以鸽蛋,形象生动,营养醇厚。
鱼跃龙门,体现出淮扬菜刀工和火工,菜肴栩栩如生,口味酸甜可口,外酥里嫩。
镂金龙凤蟹,此为古菜,为当年隋炀帝驾临扬州时,官民作为贡品进献,在《清异录》有载。现做法极为考究有趣,先是风晾四个小时生蟹,再以沸开醪糟汁、料酒等冷却,腌制生蟹醉三天,再以蛋糕片雕刻成龙凤图形,置蟹壳,蒸熟浇醪糟汁而成。
魁龙珠,扬州富春独创的茗茶,分别取浙江龙井、安徽魁针、扬州珠兰兑配窨制而成。色、香、味俱佳,经久耐泡,去腻解渴,不仅口感独特,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非遗技艺。被誉为“一江水煮三省茶,独壶香飘五湖客”。
龙虎斗,扬州饺面的诨号,是馄饨和阳春面一起下,人称:“虾籽鲜味汤,胡椒青蒜香,馄饨馅心嫩,面条入口爽。”又特指徽州饼(又称扬州饼)的一味,即是一种甜咸相配的馅心。甜而不腻,咸而不齁,甘而有味,咸则起鲜,吃在嘴里,辨不出究竟是什么馅心做的。扬州富春绿杨邨店传承善治。
子龙脱袍,是一道以鳝鱼为主料的湖南特色传统名菜。此菜选用拇指粗鳝鱼为主料,去其皮再烹制鳝丝。形似古代武将脱袍,故谓“子龙脱袍”。
龙虾,古名为鰝,明代王世懋所著《闽部疏》中,始现“龙虾”一词。国人酷爱的小龙虾乃是克氏原螯虾,外来物种。有十三香、蒜蓉、清汤、油焖、芝士、咖喱、咸蛋黄、榴莲、花雕等多种烹法。
水龙子,古代名菜,出自《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实际上是汆肉丸蘸汁吃,独到之处,是肉馅中加入了花椒和杏仁泥,具有杏仁香味。
龙凤配,湖北名菜。相传起源于刘备招亲的传说。喻黄鳝为龙,母鸡为凤,寓意龙凤呈祥,百年好合。
群龙戏珠,河北传统菜,以鸽蛋、大虾为主料?制而成。
龙井虾仁,浙江传统名菜。色泽素雅,莹绿相间,鲜嫩清香。
龙井莲心茶,出自《调鼎集》,清陆次云论龙井: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此茶清心去热,敛液养神。
龙凤金团,浙江宁波风味点心。形圆似月,色黄似金,面印龙凤浮雕,显示吉祥、团圆。
马卡龙,西点中的佼佼者。是一种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制作,并夹有果酱、奶油的法式甜点。口感丰富,外脆内柔,外观五彩缤纷,精致小巧。
另外,还有龙眼、龙利鱼、火龙果、龙耳、龙鳞、龙胆、龙粑等,“龙”名美食,好不热闹。
在刚刚到来的龙年,不妨品味一下这些与“龙”有关的美食和茶饮。让舌蕾在那些独特的口感和味道中游走。就如同这些菜点茗茶在诉说着龙的传奇故事,让人感受到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作者:童剑锋来源:扬州广电新媒体运营中心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知名文化人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z/1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