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骄傲陈伟洲扎根海岛20年研究发
★扎根海岛20年研究发展蓝海产业★
汕头地处北回归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利于开展藻类学研究。南澳岛在实施科技兴海发展战略中,把着力点放在海洋生物的育苗生产上,藻类中的龙须菜和紫菜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这个学科研究的带头人,便是为我市海洋渔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陈伟洲。
龙须菜这种藻类在20年前的汕头并不多见,它的推广得益于一个人,就是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陈伟洲。他在年的时候从山东青岛引进龙须菜苗到南澳成功地试验、种植,并成功地推广应用。
南澳岛东北端的实验站,陈伟洲和他的同事、研究生们在简陋的环境里,利用自身的海洋生物学专业知识,长年累月地投身研究南澳的海洋生物养殖产业。
陈伟洲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南澳养殖主要是养海产动物,像养鱼养贝比较多,当时养鱼养贝多了之后,有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海区富营养化,造成经常会出现赤潮。而龙须菜一个方面是可以作为鲍鱼饲料,也可以作为琼胶原料,另一个方面还可以很有效地把海水里头的氮磷附集,净化水质。
上个世纪90年代,从青岛海洋大学毕业的陈伟洲听说南澳岛要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于是他放弃到广州工作的机会,来到了南澳岛,投身于我市的海洋渔业研究。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攻克了南方水温过高、无法种植龙须菜的难题,让龙须菜在南澳的养殖户中得到推广。
南澳养殖户吴舜锋第一批种植龙须菜的,当时种的时候心里也没底,但培育龙须菜的成本对于农户来说不高,所以他开始尝试养殖。
当南澳率先作为一个试点,利用冬季的温差从北方调度种苗过来培育龙须菜成功之后,这里成为南方海域种植龙须菜的种苗培植基地。
吴舜锋告诉记者,通过试验当年的长势就很好,所以在年开始就大面积地养殖。年福建从南澳引技术过去,放养龙须菜。他认为,龙须菜的推广,陈教授功不可没。
龙须菜的成功培植,解决了当时岛上很多剩余的劳动力,也为农户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最高时期养殖面积达到2万亩,一年为南澳当地带来5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养了以后,加上下游的一个产业链,加工这方面它有琼胶厂来收购,所以这样的话,养多了也可以销售得掉,很多人就是当时养龙须菜之后,发家致富的,盖了新房子,这点我们也是很满足。”陈伟洲说。
通过种植龙须菜,养殖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但是作为海洋生物学专家的陈伟洲,在岛上的生活一直是比较艰苦的。
陈伟洲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平常只要来南澳出差,他一般就在这里办公,晚上没回去就住在这里,一般都是两三天、三四天办完之后再回汕头。
记者留意到房间里的风扇已经生锈。陈伟洲解释说:“这个风扇比较早,但是相对来说我们现在的环境已经比以前改善了很多,以前空调也没有,然后这几年还有一些设施也维修了一下,要不以前更是简陋。”
目前,陈伟洲率领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藻类体系汕头综合试验站”的科研项目。随着市场的变化,他们如今重点研究培植藻类生物——紫菜,为南澳培植更优良的紫菜品种。
主持人陈维斯在试验站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贝壳。陈伟洲解释说:“这些贝壳是用来培养紫菜丝状体的。天然的紫菜春天烂掉以后它的丝状体是要钻到野生的贝壳里面去,在里面度夏。它这个很有意思,这个丝状体能够分泌酸性物质,能够钻到贝壳里,因为贝壳成分是碳酸钙,这个碳酸钙被酸溶解以后,它就钻在里面了。秋天以后,有冷空气下来,水温下降了,我们把这个贝壳下海刺激以后,紫菜的孢子就从贝壳里头跑出来,之后长在礁石,或者紫菜网帘上,我们就拿这个苗来培养。”
在陈伟洲和团队的努力下,南澳的紫菜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年养殖面积约0.5万亩,年产值近5千多万元。陈伟洲也成为了我市藻类学研究的领军人。2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科技部、广东省、汕头市科技项目15项,参与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科技论文52篇,参加编写专著6部,主持制定广东省地方农业标准13项,为我市的发展海洋产业做出突出贡献。
放眼蓝色海洋,深耕本地资源,陈伟洲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推动了南澳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何在海洋这个巨大的宝盆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和研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陈伟洲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z/1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