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后的一道菜
今年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当天夜里迎来了第一声春雷,久旱的大地迎来了一场春雨。
惊蛰一声雷,万物复苏生。
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万物也苏醒过来。
家乡的人们待第一声春雷后,便开始到山边,到小溪边采摘被春雷唤醒的一种野菜——赤蕨。
在我印象中,如果春雷后不尝尝蕨菜,实在是辜负这个美好的季节。
自古以来,最朴素的美食哲学便是——应季而食。人们从冬天囤积的油腻中醒来,山野间藏着最淳朴的赤蕨是刮油的佳肴。
赤蕨口感清香、滑润、爽口,再佐与荞头、腊肉,香气萦绕于鼻尖,滋养着味蕾,吃罢碗底留香,欲罢不能。
从立春开始,忍了一冬的赤蕨芽迟迟不肯钻出来,似乎要极力攒够营养和足够的力气似的,待到惊蛰一声春雷,一场春雨,蕨茎闻声就从地底下窜出幼芽,像释放一股力量从地底冲出,弯曲着像“问号”的头,似乎要问苍茫大地:春来了吗?接着见风就长,长成一根下直上弯如意状,大小如竹筷的蕨条。在春风春雨中,其生长速度极快,今天折了,第二天蕨丛里又挺立满了嫩闪闪、齐茬茬像“问号”般、如意似的蕨芽来,嫩嫩的、红润润的如婴儿小手,可爱极了。捧一把采摘的赤蕨,瞬间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
蕨菜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家乡的蕨菜因外表为暗红色,人们把它定名为赤蕨。因为赤蕨有粘液,煮熟后滑溜溜的,其状极像“龙须”,我们又叫其“龙须菜”。
吃前有两个步骤不能省:飞水和浸泡。把新鲜采回的赤蕨放在锅里用清水煮沸捞起,把每条赤蕨撕开两半,然后用清水浸泡一两天,其间换两三次水,把红色的赤蕨浸泡成黄白色,将涩味去掉,才可以用来做菜。
家乡人做赤蕨通常是两种做法,一是和着荞头清炒,二是配新鲜腩肉或腊肉炒。最经典的做法莫过于赤蕨炒腊肉,肥瘦相间的腊肉爆出油,放进蒜末和切成小段的赤蕨翻炒,再撒入红椒丝和荞头及叶爆炒出锅。但见这一盘色彩斑斓的赤蕨炒腊肉中,泛黄白色的赤蕨散发着莹润水灵的光泽,油光透亮琥珀色的腊肉引人垂涎欲滴,鲜红的辣椒点缀其间,青绿的荞头叶缠绵温柔,热烈的水汽,悠然升腾,袅袅飘散。吃上一口蕨菜,清脆细嫩,滑而无筋,韵味悠长。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用蕨菜不可爱惜,须尽去其枝叶,单取直根,洗净煨烂,再用鸡肉汤煨。”这就是有名的“鸡汤煨蕨菜”,这种做法想必是极其鲜美的,在当时应是极致的土豪吃法了。
我的家乡适宜赤蕨生长,到处都是。特别是山脚下、小溪边向阳而潮湿的地方最多,村子里的菜园坑、长坑尾、桐子窝、担水井是我摘赤蕨最多的地方。有时干活回家路上顺手采一把,就够几餐了。采蕨越嫩越好,不要等那一团卷曲的“问号”松开。采时,短的四五寸,长的一尺许,以手指甲掐断为好。赤蕨长得快,老得也快,开始还嫩嫩的一根,待回家时,便已老了寸许,要下锅,还得重新掐。
在物质匮乏,少油缺肉的年代,赤蕨却不那么受欢迎,那是因为赤蕨具有减肥去脂特性,本来就缺油的肚子,吃了赤蕨就更饿了,要吃更多的米饭,而且缺油的赤蕨也不好吃,大人们是不肯采来吃的。
直到改革开放,生活改善了,吃肉不再困难,每到惊蛰响雷后,赤蕨炒荞头、赤蕨炒肉、赤蕨炒腊肉就成了家乡春天的美味佳肴。原来充饥的野菜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这种饮食的巨大变化,反映出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缺医少药的年代,家乡的家家户户都珍藏有“赤蕨干”,那是家庭常备“药”,人们利用赤蕨利湿解毒、消炎止泻的功效,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痢疾等疾病。常有小伙伴对老人撒娇:我肚子不舒服!其实是想喝赤蕨干兑的蜂蜜水……
长大后,一到春天,待春雷后,就盼望着能吃上赤蕨,仿佛不吃赤蕨,春天就没来到一样。我们常去山坑采赤蕨,山坑小溪边密密匝匝的灌木草丛里藏着蕨丛,嫩嫩的蕨芽都像羞答答的小姑娘,蜷缩着毛茸茸的小脑袋,涨红的躯干,隐匿在母叶中静静地站着,兀自任性地生长着,沐浴阳光雨露,聆听百鸟的欢唱,嗅闻各种野花的芳香,似乎只是为了等我们的到来。我们钻进灌木草丛,“噌噌”地折着那些有二尺多长鲜嫩俏美的蕨芽,真的感到无比的兴奋与欢愉。
走在山坑里,那些白的油桐花、红艳艳的山杜鹃花……像爱美又任性的女孩子,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展示着自己窈窕的身姿。我们有说有笑的折着赤蕨,在大自然美妙的怀抱里,看着翩翩起舞的蜂蝶为我们做伴,在蓝天、绿树、碧草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山野的宁静与舒爽,却又徒生一股孤独,渴望山那边的世界……这些都是留在我记忆中的少年时光。
到城里工作后,每到惊蛰春雷后,心里就会惦记着这道春天独有的菜,就会想着回到家乡,到山坑里采一把赤蕨,吃上几顿沾着春天气息的山野间的“溶溶漾漾甘如饴”的赤蕨。
如今,惊蛰已过,春雷已响。老家的赤蕨一定又在伸出大“问号”,问我什么时候回去?
而我已在心里臆想了无数遍赤蕨炒腊肉出锅萦绕的春天的味道……
年3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js/1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