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须菜 >> 龙须菜菜谱 >> 清明

清明

摄影

成长

感悟

音乐文:小黄老师图:三岁清明久居楼宇,不知锄头镰刀是否还能在手心应付自如,我与大地之间的距离,仅仅是电梯里1到6的转瞬之际,不常出门,脚根极少落地,以至于我总觉得错过整个春天。抬头看看窗外,从立春到仲春,我所看到的,是起初三五点淡淡的迎春花挂在枝头,最初打破了春的染缸,然后东风中吆喝起来,开成一片,从公交站台的路边,开到人们的心里,开到摄影师的镜头中,之后败落,在清明归于平静,默默无闻。棉衣到短袖,裹不住春的气息,一旁的杜鹃不知何时开起,只是在几场小雨中,将稍大的花瓣零落成泥,在刚刚清明的雨水中,些许花瓣又醉成一片。清明之后,暮春便搭弓引弦,从春天的菜鸟驿站中发货了,立春居家隔离,仲春复工复产,暮春,请及时签收,拆开包裹。如若不是清明,如若不是通往上坟(扫墓)的路上,可能不会多留意一下大自然中那平淡无奇,却又不可抗拒的美,那些野花野草,在岁月的枯荣中始终泰然自若、别有洞天,花开的让人羡慕,芸芸众生,不也如同草木一般,渺小平凡却充实,一生要除了要走过生离死别,阴晴圆缺,却也不乏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快感;响彻半边山谷的鸟鸣,总让我会不停的问妈妈,那是什么鸟,它在哪里呀?会像啄木鸟一样吃虫子吗?总是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口吻想从大人们那里得知更大的世界,更为理性的世界。妈妈说过鸟的名字,但她也描述不了鸟是什么样的,因为那种鸟看不见。尔后再闻鸟鸣,我不再问妈妈,自然沿途少了很多交流,因为我好像对这个鸟有了定义,可能是“杜鹃啼血”所说的那种鸟吧。理性越发达,好像这个世界就变得很无聊,和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一生都在填补着我们的世界,从精神到物质,我对自然的知识,他们填补的差不多了,相对的就不会像一条小狗一样黏在他们身边问个不停。还有那路边搬家的蚂蚁,走的整整齐齐,吸引着孩提附身一探究竟,父母则在一旁催促不停;挂在叶梢倒影着整个春天的水滴,一直保存着我想凑上双眼一探究竟的渴望;以及那随手便可摘走的龙须菜,在雨水里显得更是美味,薅上一把,水焯一通,浸泡数天,小碟一盏,撒上椒盐、润之以酱料,凉拌龙须菜,吃一口那岂是食肉之欢能比,春天是清新的,岂容油腻的吃法。春对吃货的馈赠亦如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是天地的无尽藏也。妈妈一直打电话催我回家,这也算是她的心愿。在某种意义上,父母链接着过去和未来。过去代表着已故的祖辈,未来则是我还要走的很长的路。我们常说一个非常经典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想,我们不用刻意去思考,清明扫一扫墓,自然会清晰。我从哪里来,无非是母亲怀胎九月而来,赤裸裸的来,却又满载着阿公阿婆、爷爷奶奶、甚至是太祖父母的欢喜而来,满载着一家人的希望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给太祖母磕头的时候,看着那个长了草的土堆,我想我以后也就这样子啊,化为一抔黄土,与宽厚的大地融为一体。但至于我要干什么?就会变得复杂。扫墓的那一刻,多少会有触动,如若先祖王侯将相,你定当会以逝者为楷模,奋起而学济天下,不至于家道中落;如若祖上是普通人,那光宗耀祖,修葺碑文,让故人躺的地方华丽一些不真是父辈的夙愿吗?清明,于死者,是缅怀,于生者,是明志。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这也是祖上有才会有,最合理的解释。于丹说,清明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对此,我表示赞同。龙应台非常有名的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工作之后,其实就很少会说顾及父母的想法,基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在走。多回家去听一听父母的想法,不要觉得他们唠叨。他们一生希望我们做的事情其实不多,屈指可数,好好学习光耀门楣,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所有的节日你能如约而至。何谓清明: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恰逢雨水而过尽显春意是为“清”,览万物而明初心、拜先祖而厚双亲是为“明”。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cp/129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