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锦江历史街道青年路

历史街道

20世纪90年代春熙路商圈里的青年路

(图据成都锦江区方志办)

“青年路”,前称“九龙巷”。因清同治十二年(公元年)刻本《同治重修成都县志》中即中有“九龙巷”相关记载。青年路是在原九龙巷被日机炸毁的废墟上修建的,年修复后更名九龙巷为青年路。

九沟汇聚“九龙巷”

对九龙巷得名由来记载的是《成都城坊古迹考》:清光绪初年(公元年左右),九龙巷因附近有九条大阳沟汇流,故美称九龙,街因此得名。然旧时九龙巷得名有两说。其一是从神话角度说的,清康熙年间重建成都要定街名,因传说中蛟龙潜伏于御河、金河水下,且守护御河之龙为老九,所以就把御河旁的一条小巷命名为九龙巷。其二是从功用角度说的,城内从沟头巷开始,地下排水渠道分为九支而出,也许有那神话的缘故,九支排水渠便称了“九龙”,此“九龙”上面的巷道也因之命名为九龙巷。

九龙巷口送“远征”

年3月,国民政府决定派出一支精锐军队远赴缅甸对日作战。当时正值招募知识青年参军抗日报国,组成中国远征军至印度、缅甸,与英美共同开辟印缅战场与日军作战,“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之口号响彻成都时,恰逢年3月川军抗日青年远征军于此入缅作战誓师出发,为纪念此壮举,人们将重建的九龙巷改称青年路,把青年路北侧新修民居谓为青年里。修复后的青年路成为当时买卖美军用品、书籍、日用百货等时尚商品的街道。

“九龙巷”里辩“九龙”

九龙巷是盐市口边的一条小巷,是青年路的前身,其轶事颇多。相传清末,成都有一王姓厨子,本人无甚名气,因其子王小娃在皇宫御膳房当大厨。四川总督骆秉章欲至京城拉关系,顺便带上王厨子。

王厨子想给王小娃带点家乡的土特产。最终带了点红苕和晒干的苕尖菜之类。至京城,于皇宫门口打听其子,人家动动指头说:“懂不起嗦?”他这才懂起,见儿子先给钱。塞了些银子给卫兵,才把王小娃喊出来。王厨子把四川土特产塞给儿子。王小娃以为是啥子好东西,回去打开一看,尽是些土兮兮的东西。王小娃正准备把东西藏起来,御膳房的管事一脚走了进来,进门就问王小娃:老爹给你带了啥子东西,好不好吃?王小娃就胡乱说,这是家乡的特产,好吃得很。管事说,那你马上做出来,献给老佛爷。王小娃一听吓得差点尿裤子。

哪晓得慈禧吃腻了山珍海味,对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吃得却津津有味,举了几次筷子,不禁连连叫好。并传旨叫王小娃上殿答话,问他做的是什么菜,怎么如此好吃?王小娃不敢实说此为充饥之物红苕,苕尖也是秧母田沤肥用的,灵机一动,将红苕谓为“地人参”,苕尖菜为“龙须菜”。慈禧龙颜大悦,赏了王小娃,并要他天天做点地人参和龙须菜来吃。

这可难住了王小娃,他老汉王厨子没有带多少来,很快就吃完了。慈禧又传王厨子,叫他快快回四川去拿。王厨子可怜巴巴地说:“我进不了宫门,他们都要这个……”他手指头动了动。“这些狗奴才!”慈禧太后骂一声,叫小李子赏他一顶帽儿。小李子从一旁取了一顶黄尖尖的帽儿赏给他:“你把这个戴上,就无人敢拦你了。”

回到成都天已凉。这天王厨子想显摆一下,遂戴起帽子,走进盐市口,刚拐入一条小巷,巧遇成都府和华阳县官员一行来总督衙门给骆大人请安。一见王厨子一阵惊慌,调转屁股跪倒在地。骆秉章莫名其妙:他们不拜自己为啥拜王厨子?大家纷纷指着王厨子:“大人,你看他头上的帽子!”骆秉章一看,王厨子竟戴一尖尖黄帽儿——此为皇上专有!原来慈禧一时疏忽,竟然把同治帝的九龙冠赏给了王厨子。此后小巷得名“九龙巷”。

而另一种说法是:汉光武帝刘秀败走南阳,后又逃至成都。大司马王莽四处拿他,他不敢走大路,净走小路。一天,奔至盐市口,被人认出,慌忙钻进附近一小巷。这一慌,包袱散了,滚出一顶帽子,帽子上绣了九条龙。有人一见这帽子,料他是天子,就把刘秀藏了起来,躲过了一劫。这顶帽子救了刘秀的命,后来他当了皇帝,这条小巷就一跃成了九龙巷。

还有一个说法是,以前御河里时常涨水,危害附近人家。一日大雨,眼看御河水猛涨,附近人家纷纷奔逃。此时,天上忽降一龙,潜入御河,镇住河水,此龙遂守于河底。相传龙生九子,此龙恰列老九。康熙年间重建成都城,即御河旁小巷取名九龙巷。

内容由锦江区文管所整理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cp/124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