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食发现名家谈吃,妙趣横生
vol.1
「袁枚●随园食单」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随园食单》,清代才子袁枚所著,时下文人骚客,只要说到谁最会吃,很少人会不提《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叙及。
现摘录书中一段如下:“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作茶酒單。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耳。每還家上冢,見管墳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綠,富貴人所不能吃者也。紹興為名士,燒酒為光棍。世間尤物之難多得也。既吃燒酒,以狠為佳。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余謂燒酒者,人中之光棍,光棍做久,便無火氣,殊可交也。”
vol.2
「梁实秋●雅舍谈吃」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写吃的最好状态是“馋”,梁实秋馋得文雅,不是饥肠辘辘时一碗饱腹的面条,而是餐后意犹未尽的小块甜点,永远带着八分饱的期盼,于是衍生了书中一段段关于吃喝的味觉记忆。吃食经过一番记忆提炼融注笔端的过程很微妙,笔下的吃不如现实中的吃来得直接,却充满想象,越读越馋,越馋越读,是旁人看来的自虐,自己却乐在其中。
书中一段摘录如下:“爆双脆是北方山东馆的名菜。可是此地北方馆没有会做爆双脆的。如果你不知天高地厚,进北方馆就点爆双脆,而该北方馆竟不知地后天高硬敢应这一道菜,结果一定是端上来一盘黑不溜秋的死眉瞪眼的东西,一看就不起眼,入口也嚼不烂,令人败兴。就是在北平东兴楼或致美斋,爆双脆也是称量手艺的菜,利巴头二把刀是不敢动的。所谓双脆,是鸡胗和羊肚儿,两样东西旺火爆炒,炒出来红白相间,样子漂亮,吃在嘴里韧中带脆.”
vol.3
「汪曾祺●老味道」
“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汪老本是小说家,谈吃真切的像个美食家,依据人生的四个阶段,接地气的展示了四种不同地域的鲜香美味。云南味儿的奇,家乡味儿里的亲,老味儿里的香,鲜味儿的艳,都让人读来过目不忘;马连薯,韭菜花,烧豆腐,炖小鸭,书中写的虽都是平常饭菜,却被汪老描绘出了人生的终极幸福与无限向往。
摘录如下:“南味的以扬州酱菜为代表,商标为“三和”“四美”。北方酱菜偏咸,南则偏甜。中国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酱。萝卜、瓜、莴苣、蒜苗、甘露、藕,乃至花生、核桃、杏仁,无不可酱。中国菜多数要放酱油。西方没有。”
vol.4
「唐鲁孙●唐鲁孙谈吃」
“油润吐刚,声爆轻雷,列鼎而食,色、香、味、声,四者悉备。”
唐鲁孙被冠以“华人谈吃第一人”之名,书中除了谈及内地各省佳肴,更有台湾本土的风味,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其笔端。又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这一层身份,让他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颇是有趣。
书中摘录如下:“至于鸭掌卸下来之后,用清水泡一天,顺纹路撕去掌薄膜,然后用黄酒泡起来。等到把鸭掌泡涨,鼓得像婴儿手指一样肥壮可爱,拿出来把主骨附筋,一律抽出来不要,用中腰封肥瘦各半火腿,切成二分厚的片。一片火腿加一只鸭掌,把春笋或冬笋也切成片,抹上蜂蜜,一起用海带丝扎起来,用文火蒸透来吃。火腿的油和蜜,慢慢渗过鸭掌笋片,腊豕笋香,曲尘萦绕,比起湖南馆的富贵火腿,一味厚腻,似乎腴润更胜一筹。”
vol.5
「蔡澜●蔡澜食材字典」
”每天吃,吃了一世人,不到家是什么?“
蔡澜,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本书别具一格,写的就是蔡先生对中外饮食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鱼肉和调味配料的认知,文笔生动,描绘细腻,看法独特。其中趣味多,倒也能看出蔡先生对猪油的偏爱:“灼熟了蕹菜之后,舀一大勺猪油放在热腾腾的蕹菜上,看着凝固的猪油膏慢慢融化,渗透蕹菜的每一片叶子……”,和昆汀镜头下慢慢伸展的玉足美腿一样,后者是恋足癖,前者是猪油控。蔡师傅还说“猪油是天下最香......“
摘录如下:“如果用美食家来形容喜欢吃的人,那么除了对吃没一点兴趣的人之外,大家都是美食家了。每天吃,吃了一世人,不到家是什么?一般人只是默默地吃,不像我那么嚷在嘴边。只对喜欢吃的东西,形容起来比我生动的人很多,辞藻也比我更丰富。我写来写去,只有好吃、美味等等原始的字眼。”
“上八珍是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中八珍是鱼肚、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膜、鱼唇、裙边。下八珍是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vol.6
「殳俏●贪食纪」
“美好的食物总是一一出现,绝不会簇拥上台。”
殳俏,作家、美食工作者,《悦食中国Epicure》杂志出版人,读到这本贪食纪是在大二的时候,记忆犹存:“隔着厚厚的玻璃瓶壁,牛奶是冰凉的,瓶身上结着微粒般的一群小冰珠,揭开纸板的瓶盖,上面是一层厚厚的奶油,舔一舔,是非常清新的甜味,没有任何故作香醇的做作的浓厚感。”她用朴素温暖的文字引领读者穿越记忆的隧道,去寻找那些若隐若现的味道在记忆深处的契合。与好的食物相遇好似与人相遇,冷暖自知,咸淡自尝。读此书亦如此,体味美食带来的乐趣,保持心思的澄澈宁静。
摘录如下:“酪梨的奇妙之处在于——当盘子里没有肉食的时候,它可以奋不顾身地充当肉食的捉刀手,但一旦将其和肉食放在一起,它又是如此具有奉献精神,坚决当个默默微笑的陪衬。你可以将其切成一打厚片,直接丢进某沙拉里,无论是配着熏烤的鸡肉,还是生鲜的蟹肉,或是弹性十足的虾,它都会保持不偏不倚的,让“肉食和海鲜更美好”的服务者立场。你也可以将其卷进某一种寿司卷,无论是浓稠酱汁的鳗鱼,还是清淡口味的扇贝,或是肥美风雨的生金枪鱼腩,它总是深谙“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之道,是的,我看起来是有点笨拙,但我的存在却让这个世界的味道更扎实。”
深圳美食
专注报道有故事的餐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hq/1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