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海南,宁德也有美到令人心醉的ld
这里曾是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海角天涯”,耸立于海面的山崖,阻断了与外界的陆路交通。
这里曾是一个被人们喻为“鸡不知吃米”的荒凉之地,村民们仅靠在山坡上种些番薯和讨小海为生。
而今,昔日的海角天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耕海牧渔,一派海上田园的壮丽景象和一幅幅秀美的滨海风光。
深秋时节,“今日福安”记者走进这里,制作了一辑《海角渔歌》音乐风光微视频,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优美的海上田园风光。
时长3分7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大海最吸引人的总是早晨,或者傍晚,入得眼来的每一时刻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像是一部纪录片,向世人昭示着时间的流逝。清晨里,海面上静谧中折射出多彩的绚丽和光晕。渔船从停泊的港湾启航,驰向蔚蓝的大海。晚霞下,海面一片金黄,站在堤岸许久,仿佛时间就此停止,那些船,那些海,那些浪,那些光影,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好一个渔舟唱晚的景致。
回首海岸边,那耸立的山崖,那炊烟袅袅的村庄,暮色中依稀的光亮勾画出朦胧的轮廓。
海角漫渔歌
位于下白石半岛最南端的藟尾村,倚靠着奇峻挺拔的狮子山,面朝着港阔波平的三都澳,在海与山之间,将渔歌悠悠哼唱了三百多年。
日出日暮,朝起朝落,伴着日月星辰,静谧的海面光影流动,映衬着这个古朴的小村落。归来的渔船,静静停靠在小小的港湾里。
藟尾村辖大楼、小楼、康坑等3个自然村,全村二百多户、一千多号人,主要从事水产养殖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村里的经济状况还十分落后。直至八十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发展海上养殖。从最初的海带养植,到九十年代中期养殖大黄鱼,到年后发展龙须菜等水产品,如今家家户户几乎都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全村发展网箱养殖1.3万箱,海带、龙须菜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
有趣的是,由于地处三县交界,海上往来频繁,村子里的人说的是宁德话、莆田话、福安话及霞浦话等多种方言。据说,年前有2位来自莆田的陈姓兄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山上建了二座“草楼”(茅草屋)经营盐业生产,此后又有亲朋好友相继迁来聚居,逐渐形成村落。大楼(主村)、小楼二个自然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
现在,村子里的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了卫生医疗室、老人活动场所等。村民居住的房子,多数也都改建成小洋楼,偶尔还能见到几幢零星的古老土木结构的民居。
这里虽地处偏远,仍有许多人在空闲的周末远道驱车而来,只为了买到第一手的海鲜。
来源丨今日福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cp/1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