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祥云湾海洋牧场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

导读

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河口湿地面积广阔,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明显,但作为半封闭型内海,其水交换能力较弱,污染自净能力差。近年来,由于陆源污染、海岸带过度开发、过度捕捞等原因,环渤海地区自然岸线侵蚀加剧,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受损,局部海域甚至出现了“海底荒漠”现象。年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正式印发并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开展陆源污染治理行动、海域污染治理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环境风险防范行动等四大攻坚行动,以期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

河北省祥云湾海域位于太平洋垂直暖流带与滦河入海口的交汇处,潮汐吐纳迅速,涌浪急缓交替,水质标准为一级,具有天然饵料,曾为滦河口渔场。由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的河北省祥云湾海域海洋牧场,采取“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一,也是年度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中河北省唯一一个评价等级为“好”的海洋牧场。

年9月4日,新华通讯社发表《唐山探索在渤海近岸海域进行生态修复》一文对贝藻礁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加快以‘贝藻礁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牧场建设,有利于渤海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与恢复。同时,为保护海洋牧场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建议将‘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成果,在祥云岛海域2万亩海域进一步放大,并纳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项目予以支持”。

9月27-29日三天,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孙丽、杨义菊、王德刚等6名专家来到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对“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凭借在牡蛎礁、海草床等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工程方案方面的编制经验,接受了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基于其独创的“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编制了《唐山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此次也派出两名代表参与汇报学习,并对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相关采访。

海洋生态修复业务联系人

荀渤阳

讨论交流

发展的背景与历程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年,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近海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唐山海洋牧场在祥云岛海域共有约2万亩的海域使用权,年建立以来,尝试过藻礁与“海参别墅”的投放,由于祥云湾底质情况与风暴潮等原因礁体发生了移位,在实践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损失但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一次监测调查中发现藻类附着在牡蛎礁之上后,公司便展开了研究试验,在年建场之初就开始构建“贝藻礁生态系统”,先后设立为海洋一所的科研示范基地、中国海洋大学的生命学院海湾生态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唐山蓝色粮仓研究中心。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海介绍,他们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和投礁试验,发现“贝藻礁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海洋生境修复和岸线保护效果,具备极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海洋牧场不应该仅仅为了经济效益进行投放捕捞,而应该注重最根本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海洋牧场的生物资源量自然会随之提高。年至今,公司分别进行了亩和最新的亩贝藻礁生态系统的构建,累计在约亩海域内投放人工礁石构建77万立方米,增殖放流渔业资源苗种约1.5亿尾(头),移植大型海藻万株,形成海底藻林平方米,在最早的亩海域内生态系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藻林带和海藻床初现规模。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的相关证书

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

含义

“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即遵循“生态立命,陆海统筹,因海制宜,与自然共建、与渔民共建、与大众共建”的发展理念,构建以牡蛎礁和海藻场生境为核心的近海生态系统,通过礁体科学选址布设促进牡蛎为主的贝类依附,再吸引马尾藻等大型藻类依附于贝类之上,结合生物资源放流、自然生物培育等方式进行贝类、大型海藻等生物资源恢复,并对贝藻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建设效果进行评估,运用资源养护技术、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等手段在建成后进行维护调控,达到生境修复、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和优化产业生态系统。该模式是基于“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技术”上的理念、技术、管理、推广等一系列元素的组合,是确保修复效果和效果的长久可持续的根本。参与会议的专家解释道,海藻场消退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代谢与更替更快的浮游藻类数量上升,这个过程中水体透明度下降,让本就处于竞争劣势的大型藻类生存所需的光照条件也受到了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而恰好,作为滤食动物的牡蛎可以解决该问题,其多以浮游植物与漂浮的藻类为食,能够帮助大型藻类滤除与其竞争的浮游藻类,净化水质保证水体的透明度,并通过排泄作用给藻类提供二氧化碳和氮,从而构建牡蛎礁与海藻床互补互利的生态系统。王雁、吕冬伟等人今年发表的《大型海藻、海草在生态养殖中的作用及在海洋牧场中的应用》提到,20世纪70年代起,贝藻混养技术便已开始在海水养殖中应用,且显著提高了海带的产量和贝类的质量。山东省荣成市、烟台市均采用了贝藻间养的养殖模式,广东省汕头市也实施了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立体套养技术,减少了赤潮等海洋灾害,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创新点

①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科学性评估;

②礁体研制过程中试验投放了各种礁体,试验出了目前最为成功的礁型,现在还在对一种新材料进行试验;

③礁体布局上采用“点-线-面”的方式,通过数值模拟测算不改变洋流场并且削浪效果好的礁体布局方式;

④基于承载力、最大可持续捕捞量评估和未来生态系统结构变化预测指导下的资源养护策略;

⑤构建对贝藻礁生态系统有效监控的资源环境监测系统。

效益

牡蛎礁与海藻都有很好的固碳效果,大型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牡蛎在生长过程中,其外壳的形成会大量固碳,能够增加蓝色碳汇;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的11项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里将牡蛎礁与海草床纳入,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合理地投礁布局,能够达到削浪减波,减缓岸线侵蚀的效果;牡蛎的生长需要浮游植物与有机颗粒,而大型海藻可以有效吸收养殖废水中的N、P等营养元素,两者均可以净化水质,提高对陆源污染的吸纳消化能力;此外,大型海藻作为初级生产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水生生物提供饵料,吸引水生生物以提高生物资源量和多样性,从而完善生态系统,最终使海域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尽可能恢复到渤海湾的历史水平。除了生态效益外,“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还将通过推动当地休闲渔业发展、带动渔民转产转业、推广海洋文化等方式带来不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发展的展望

唐山牧场的董事长张振海介绍到,对于“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的推广分为三步,第一步将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区规模扩大至2万亩海域,成为区域性示范案例,彰显规模效应,为“海上塞罕坝”强化支撑(塞罕坝位于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是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坝内是滦河的发源地,祥云湾海域恰好位于滦河入海口附近),第二步在渤海范围内复制技术推广,力争打造成为渤海生态复兴的样板,第三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项技术,为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样本。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科研院所去了解“祥云湾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也欢迎像海洋二所这样的科研院所与其进行合作,共同把这项技术成熟化,从而复制到整个渤海乃至整个中国,当地政府与他们均会为科研人员提供最大的支持;此外,是资金支持,公司希望进一步获得有关资金,这样他们就能在2万亩海域内展开贝藻礁生态系统修复,获得更为全面的实验数据。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jiangwang.com/lxccp/12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